黨的十九大以來,杭州市臨安區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引領,以促農民增收為目標,著力做好特色產業文章,做大做強規模綠色種養業,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根本。以產業發展帶動鄉村振興,才能讓百姓吃上“產業飯”,走上小康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這一直是臨安描繪的鄉村發展圖景。
據區農林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臨安目前擁有竹林面積97萬畝,其中毛竹32萬畝,雷竹、高節竹等菜竹46萬畝。一直以來,竹筍是臨安區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上世紀90年代末,國內竹產業快速發展,筍、竹價格一路上漲,農民也得到了實惠。
臨安區雷竹林面積基數較大,產量高,但自然筍上市時間過于集中,加上人工工資上漲,還要與外地雷筍搶占市場。如何提升竹筍經營效益,一直是政府和筍農在深究的課題。
唯有品質,能讓產品有別于市場上的普通筍,為此橫畈竹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羅德法開始培育綠色雷筍。他告訴記者,合作社基地的2000畝雷筍正在申報省級綠色食品,等送審的樣本通過,橫畈竹筍專業合作社的品牌“憶筍鮮”就能打上綠色食品的標識。他還計劃讓鮮筍走進直銷超市和酒店。
眼下正是挖筍的日子,羅德法夫妻倆請了4個小工,每天在自家孵筍的竹林里轉悠。“*多的時候,*能挖1500斤左右,到現在已經賣了48萬元的鮮筍了。”但是除去除草、挖筍等人工費用和種植成本,羅德法說,凈利潤能有產值的一半就滿足了。
不用除草劑,人工除草;不用化肥,施有機肥,羅德法只為讓自家地里的竹筍立起一塊綠色招牌。“現代人都注重健康,綠色發展是橫畈竹筍合作社不變的方向。”羅德法看到了綠色種植的前景,他也坦言,這么多年來,這條綠色發展之路走得辛苦,但會堅持下去。
合作社用了8年時間,打造標準化雷竹基地。通過示范帶動社員進行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技術化推廣,逐年取得較好的收益。據了解,2018年合作社在150畝基地里覆蓋了其中的40畝,獲得總利潤30萬元。
和羅德法一樣,不少竹筍基地圍繞綠色生態筍做起了文章。林下套種藥材、養殖土雞、竹改稻、竹林輪作……目前,太湖源鎮發展有60戶水果筍種植戶,總的種植面積達到500畝。
太湖源鎮一二三產融合示范園建設,是竹產業發展引領區的亮點。竹種園、西馬克等加工企業、青云竹筍交易市場,再配備多家示范基地。太湖源鎮因地制宜,以竹產業振興之力助推鄉村振興。
提升臨安鮮筍的附加值是竹筍加工企業的目標。據區農林部門掌握的信息資料,臨安區現有竹筍加工企業32家,以筍干和軟包裝筍絲為主。此外,在政府部門的吆喝下,臨安筍通過百筍宴活動與重慶火鍋“續緣”,銷往重慶火鍋店的火鍋筍年銷售量已達500萬公斤以上。
據了解,火鍋筍加工制作工序簡單,但口感薄脆,是明星產品。常居重慶的臨安人董平在家鄉成立了杭州筍頭兒商貿有限公司,一年有3個億的火鍋筍訂單,他打算把火鍋筍加工機器租給筍農使用,這樣一來還能提高臨安筍的銷量。
臨安是首批中國十大竹子之鄉之一,以雷竹筍為代表的竹產業始終占據著臨安農業的支柱產業之一。換句話說,竹子是臨安人民的致富樹。近年來,臨安區制定了《臨安竹產業振興三年行動計劃方案》,計劃方案以科技創新為依托、以市場需要為導向,按照“抓三產、強二產、興一產”的總體要求,實施“基地提升、企業壯大、市場拓展、三產融合、文化助推”的五大行動,全面推進竹產業振興。
山核桃生態化經營提品質
春為歲首,正是農戶耕種的好時節。山核桃林里,不少林農忙著補種樹苗。這幾天,湍口山核桃專業合作社也很是忙碌。合作社引進的新品種山核桃樹苗銷售火爆,附近的林農紛紛前來訂購。
“給林農引進優質秧苗的同時,還有很多工作也提上了日程,測土配方已經土壤取樣523戶了,今年的張網采收預報也超出了預期數量。”合作社負責人孫衛東說,接下來4月初,病蟲害也要開始防治了。
湍口山核桃專業合作社2002年成立,目前已經有233名社員,這些成員中有4家流轉林地700余畝,注冊了家庭農場。現有合作社基地共有1萬余畝,帶動周邊300余戶農戶增收致富。
近年來,山核桃產業走上轉型升級之路。作為山核桃產業發展中的親歷者,孫衛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認為,必須要大力推廣應用山核桃生產、加工、銷售等領域的新技術、新方法,引導農戶科學種植、規范經營,強化品牌意識,走合作化經營道路。
這些年來,合作社為周邊林農提供了不少技術幫扶。合作社和杭州、臨安等十幾家科研院所保持緊密聯系,引導社員科學經營,提高山核桃品質。同時還前往各村開展病蟲測報、小型機械脫殼、安全采收技術、生態化經營技術等培訓。積極推廣自然落果和張網采收,響應臨安山核桃亮牌行動,為推進“生態安全、主體培育、科技創新、區域品牌、市場監管”五大攻堅戰服務。
合作社的發展帶動了低收入農戶共同致富,與距離湍口鎮十多公里的低收入黨員戶結成幫扶對象。湍口鎮洪嶺雪山村村民葉衛平,家里有山核桃林地10余畝,可是2014年山核桃產量只有140斤,2015年更是直接下降到90斤。
合作社負責人孫衛東眼見這種情況,專門定制了幫扶計劃,開展一系列幫扶措施,多次到雪山村林地指導山核桃經營管理,送技術做服務。通過結對幫扶,2016年9月份山核桃產量達到1500多斤,葉衛平家比上年增加經濟收入42300元。2017年產量1106斤,穩產增收效果明顯。去年,產量更上一層樓,葉衛平采收了2200斤干籽。
湍口山核桃專業合作社是臨安區山核桃亮牌行動的先行區。作為中國山核桃的原產地,臨安區現有山核桃林62萬畝,去年山核桃產量達1.4萬余噸。近年來,臨安以產業基礎為依托、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品牌創建和市場開拓為重點,大力實施臨安山核桃亮牌戰略,做強山核桃產業。
2018年,在湖南長沙舉辦的第四屆中國果業品牌大會上,臨安山核桃以24.95億元的品牌價值位列2018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榜第30位,續列堅果類榜首,成為浙江省10個上榜品牌中的“閃耀之星”。
以綠色供給滿足綠色需求
在愛媛農業的水果大棚里,有三五成群的村民采摘做青團的嫩艾。愛媛農業兩年前來到臨安,找地報批種水果。現如今,公司早已入鄉隨俗,與青山湖街道研里村的村民熟絡成了一家。
村民沈宏前兩天就來基地大棚打探今年嫩艾的長勢。“基地不打農藥,用的是有機肥,果樹下長出的嫩艾,比其他地方采來的放心。”沈宏摘了些拿回家處理,準備存在冰箱里,等到清明做青團。
有機種植、不用除草劑和化學殺蟲劑……去年11月,這家杭州愛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種植的柑橘拿到了綠色認證報告。“看了去年的報告,我們離有機食品只差了一個指標,今年再接再厲想要拿下有機食品認證。”愛媛農業負責人胡青清說。
落地兩年來的精耕細作讓基地水果種植漸入軌道。目前,愛媛農業基地有623畝,種了200畝“紅美人”柑橘、180畝楊梅和150余畝水蜜桃。去年,基地試掛果的柑橘摘得了浙江省柑橘“紅美人”評比二等獎。
愛媛農業借助省市農科院、區農林技術推廣中心的技術優勢,通過“互聯網+農業+綠色認證”模式,對生產種植實行全程標準化管理,走的是綠色發展之路。基地采用大棚、自動噴滴灌等設施裝備,應用現代農業高效先進技術,提高品質、延長掛果時間和采摘時間,是臨安區設施水果的規模產業基地、先進技術應用的示范窗口。
為什么選擇臨安?面對這個問題,胡青清與公司其他四個合伙人看中的是臨安的區域優勢和資源優勢。
“現在農場的基礎設施還沒有建設完成,目前規劃了9個區塊,觀光農業是我們的發展目標。”在臨安做了5年房產生意的胡青清對臨安的未來充滿希望,“撤市設區的機遇、青山湖科技城的發展,交通的便捷,面對更大的消費群體,結合公司觀光農業的藍圖,臨安是一塊福地。”
此外,臨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也是對愛媛農業的一大吸引點。一直以來,依托資源優勢,臨安水果產業有著發展良好的發展基礎。據悉,目前,臨安全區水果栽培面積已有4.5萬畝,總產量3.3萬噸,總產值3.6億元,已成為臨安農業的重要產業之一。
愛媛農業通過杭州市農業產業景觀廊道主題精品農園項目建設,基本達到了美麗田園、美麗鄉村建設的產村融合、農旅結合一體發展預期目標。“愛媛農業充分利用臨安的資源優勢,在臨安東部打造規模集聚、技術領先、三產融合、效益顯著的現代果業基地,這對臨安區水果產業的發展起到引領作用,加快臨安區水果產業的現代化建設步伐。”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愛媛農業高位引領,以綠色供給滿足綠色需求。依托資源優勢、先進技術和項目建設,不斷加快提升產業整體現代化發展水平,增強區域融合發展的輻射帶動效果,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在水果產業價值鏈增值和區域品牌培育上做功課,對臨安水果產業的再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精細化管理助產優質奶 正興牧業
從一個不起眼的畜牧站,跨越成為一個聞名省內外的誠信示范企業,并成為浙大奶牛研究所試驗牧場。這對于利潤空間極小的畜牧行業來說,已經是一個奇跡。
多年來,正興牧業依托科技和創新的力量,實現了這個跨越。這也是臨安區畜牧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2017年,杭州正興牧業有限公司引進了兩臺近百萬元的設備,讓公司奶牛產出更高品質的鮮奶。
走進正興牧業的奶牛養殖場,一臺TMR混料機格外惹眼。企業總經理葉峰介紹說,眼前這臺混料機,再加上另外一臺牽引移動式混料投料機,就是兩年前企業花了近百萬元引進的先進設備。正是有了這兩臺設備,才保證了牧場內的1100多頭奶牛,能夠穩定喂養,產高品質鮮奶。
通過一系列先進的信息化手段,正興牧業的奶牛得到了科學優質的管理,奶牛單產和牧場的精細化管理水平也明顯提高。2018年,公司3萬噸飼草料調運中心正式投產,實現配混合飼料加工生產由之前的粗放型、勞動密集型轉向計算機*配料、自動化生產。據了解,散裝玉米倉儲替代袋裝,節約原料成本15.26萬元。自動化飼料生產設備的應用,節約加工成本2.83萬元,加工時間由每批次10分鐘,縮短到每批次5-6分鐘。
“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TMR混料+自配精料+干草的飼喂模式,還提高了干物質采食量。”葉峰說,實現213頭轉群牛平均體重達到659.34千克,轉群牛體重標準由上一年的580千克提高到了600千克,合格率達到92%。
市場日新月異,養殖場的生產能力也需要不斷提升。“之前的生產線又需要進行產能提升的技術改造了。”剛開年,葉峰就開始盤算了,眼下要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新一輪技改是必然的。
“上*生產線的引進,將公司生產線的工人減少了30余個,這*除了精簡一線工人,單從飼料包裝成本這一塊考慮,就能節省近30萬左右。”提升牧場用科技手段精細化管理水平,一直是正興牧業的發展之路。也正因此,正興牧業穩步向前,成為行業內的閃亮之星。
除了機器換人,正興牧業科學管理,轉變模式增效益。面對2018年上半年商品豬價格持續低迷,下半年非洲豬瘟來襲的困境,公司轉變銷售模式,控制生產成本,不僅有效完成年度生豬銷售任務,各項技術指標都趨于正向發展,豬場實現扭虧為贏。
此外,通過管理模式的更新,正興牧業犢牛的飼養成活率大幅提高。近年來,正興牧業在改進犢牛飼養模式上下足了功夫。通過自配犢牛顆粒料及渣類飼料綜合利用模式,去年8-12月,養殖場轉入474頭犢牛,飼養成活率達到了98.94%。
眼下,新型農場時興種養結合。這也成了養殖糞由污廢變寶的契機。2018年,在臨安萬祥農業技術咨詢服務部的大力支持下,正興牧業積極與周邊種植基地進行對接,全年共計輸出沼液2376車次,累計消納沼液2.13萬噸。同時,公司與錦海農業、森禾種業、錦興農業及野草農業等有機肥加工或種植基地合作。據悉,全年銷售牛糞、豬糞7000噸,比上年同期4923噸增加42.18%。養殖排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在正興牧業得到有效利用,這為臨安區畜牧業綠色、生態循環發展提供了空間。
近年來,正興牧業多措并舉,通過機器換人、科學管理、種養結合等手段,實現企業節本增效、綠色發展,對臨安畜牧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示范帶動作用。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