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市16個貧困村脫貧出列,1410戶6732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退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66%,完成扶貧小額信貸3.25億元,帶動574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產業、增加收入……一份份脫貧攻堅戰的捷報,深深地鐫刻在湖城大地上。
脫貧攻堅已到決戰決勝關鍵期,過去一年,全市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懷揣著“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的激情與夢想,堅持*扶貧*脫貧基本方略,強產業穩增收、抓培訓促就業、夯基礎補短板,各條戰線上,全市上下齊頭并進,譜寫出新時代*美篇章。
產業扶貧 扶出致富持久“引擎”
“產業弱是無法快速脫貧的內因。”良田鎮新園村黨支部書記馬五寶說,去年,該村新建74棟溫棚,種上了辣椒、西紅柿、黃瓜等蔬菜,為村民們持續增收提供保障。
劉五旦是村上建檔立卡貧困戶,之前靠打臨工養家糊口,讓他對未來沒有任何奢望。然而新建的溫棚讓他看到了致富的希望,承包的2棟棚當年就為他帶來了6萬元收入。“眼前的西紅柿再有3個月就結果了,算下來能賣5萬元。”劉五旦說。
劉五旦種菜是銀川市通過探究依托產業帶動的“造血式”扶貧縮影。2018年,銀川市新建、擴建扶貧產業項目58個,新增花卉種植4500余畝、紅樹莓種植6700余畝、枸杞種植1500畝、釀酒葡萄、特色甜瓜種植各800余畝,有機蔬菜種植1500畝、小雜糧種植900畝、桑根草種植210畝;新建養殖產業園7個、合作社25個,肉(奶)牛飼養量達5.8萬頭、肉羊飼養量達9.5萬只,家禽飼養量達18.3萬只。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7800余人,覆蓋率達48%,人均達5000-8000元的成績,兌現著“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的莊嚴承諾。
健康扶貧 不讓“病根”變“窮根”
“辛辛苦苦奔小康,得場大病全泡湯”,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成為脫貧攻堅的“硬骨頭”。在*脫貧的路上,銀川市把健康扶貧擺在突出位置,通過遠程會診、大病醫療救助等措施,讓貧困群眾美好生活未來可期。
對于享受到健康扶貧政策的西夏區興涇鎮建檔立卡貧困戶馬雪雪來說,大病醫療救治搬走了壓在她身上多年的“藥費大山”。今年70歲的馬雪雪因病負債13萬元,而大病醫療救治政策的實施,讓她拿到了8萬多元的醫療報銷費用。
近年來,銀川市先后出臺《關于做好銀川市“因病致貧因病返貧”農村人口*醫療工作的通知》《銀川市農村貧困住院患者縣域內“先診療后付費”工作實施方案》等文件,實行醫療救治先住院后付費和一站式結算。同時實施“互聯網+醫療健康”,將三甲醫院優質醫療資源有效下沉,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根據國家健康扶貧動態管理系統數據,目前全市已核準患病建檔立卡貧困戶9605戶41772人,因病致貧463戶712人,已救治695人,大病集中救治565人次。
今年,銀川市還將著力推進重病兜底政策,按分級診療相關規定進行規范轉診救治,確保落實個人實際報銷比例90%以上或自付部分不超過5000元政策。同時將原來集中救治的20種大病擴大到30種,以健康扶貧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
扶志解困 播撒致富新種子
今年冬閑時,興慶區月牙湖鄉海陶北村黨群活動服務站內,參加烹飪培訓的30多名學員,里三層外三層地圍著老師。“一直想進城當廚師,現在村上開了培訓班,我就過來了。”村民馬華嘉說,自己已接受了20多天的培訓,部分家常菜早已得心應手,年一過完,他就要去城里掙錢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了能讓貧困戶早日脫貧致富,去年,銀川市通過*扶貧“技能培訓”,有效增強了貧困戶在脫貧攻堅戰中的“戰斗力”。全市累計開展技能培訓、致富帶頭人、駕駛員培訓等5102人,有組織地開展勞務輸出1.8萬人次;引進企業在移民村開設各類扶貧車間20個解決1500余名移民群眾就近就業問題,人均月收入近2300元。
資金是擋在困難群眾脫貧致富路上的“攔路虎”,破解之道在于金融扶貧。去年底,家住靈武市郝家橋鎮涇靈村的村民馬博悅準備申請搭建一棟80米長的設施溫棚,正當他為資金頭疼時,金融扶貧貸款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兩天時間,5萬元的扶貧貸款資金就到手了。
馬博悅是銀川市金融扶貧受益農戶的典型。去年,銀川市本級財政安排4284萬元專項風險補償金注入金融機構,進一步增強金融扶貧“造血”功能,累計向574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扶貧小額貸款32560萬元,戶均貸款5.7萬元,貸款總額是2017年的2.28倍,覆蓋率達62.7%,為促進貧困戶發展產業、增加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