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國家對東北地區玉米收儲制度進行改革,實施了玉米生產者補貼政策。2017年以來,國家把東北地區玉米生產者補貼調整為玉米和大豆生產者補貼,大豆生產者補貼標準高于玉米并逐年拉大。2018年,為深化稻谷收儲制度改革,國家開始對東北地區實施稻谷補貼政策。這些政策的實施,對穩定東北地區糧食種植收益,促進種植結構優化升級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天來建議國家保持對東北地區玉米、大豆、水稻生產的補貼政策穩定,進一步鞏固東北地區國家商品糧生產核心區戰略地位。
一是玉米和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保持穩定不變。目前,東北地區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初步設計時限為3年,至今國家尚未明確2019年是否繼續實施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為此,建議國家穩定對東北地區的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在沒有其他更好補貼政策出臺的情況下,應保持這種補貼長期穩定,形成穩定的預期種植收益,確保穩定糧食播種面積、調優糧食結構。
二是合理確定玉米和大豆生產者補貼標準。按照玉米和大豆的種植效益,合理確定玉米和大豆的生產者補貼標準,既穩定玉米和大豆種植者收益,又鼓勵各地將補貼資金向玉米、大豆的優勢產區集中,引導玉米非優勢產區繼續調減玉米,引導大豆優勢區持續加大優質大豆生產規模,提高優質非轉基因大豆供給水平。
三是形成長期穩定的優質粳稻補貼機制。我國稻谷供求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優質稻谷供給不足,普通稻谷供大于求,而東北是全國*的優勢粳稻生產區,生產的水稻品質優勢明顯。由于當前稻谷補貼政策只明確了2018年對稻谷主產省給予補貼,因此,建議國家對東北地區給予穩定的稻谷補貼政策,長期對優質稻谷生產給予補貼,既可穩定糧食主產區農民種糧收益,讓中國飯碗裝中國糧;又可為社會提供豐富的中高端優質稻米,讓中國飯碗裝優質糧。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