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鄉村振興戰略的豐富內涵?如何進一步構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途徑和完整路徑?如何找準關鍵的工作突破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副巡視員、研究員秦中春作了詳細解答。
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工作方法上,要拓寬發展視野,大膽探索創新, 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必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瞄準社會需求的復雜多樣和發展變化,考慮鄉村社會結構的演變和新技術的應用,推進農業農村發展方式的轉變,突出搞好科學決策、區域化規劃布局、質量標準控制、市場化改革、激勵機制建設、村莊結構調整、新型組織培育、科技創新支撐、社會廣泛參與等關鍵措施,探索推廣“黨建+”、“公路+”、“互聯網+”等新方法,不斷提升各級黨委和政府領導組織推進管理鄉村振興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一是重視搞好科學決策,推進區域化差異布局。決策的科學性是做好工作的基礎。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的支點是村莊,在涉及村莊的產業發展、基礎建設和公共服務上,必須特別重視科學合理,堅持國家宏觀布局的統一性與各地具體村莊的差異性相銜接,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和有所放棄相結合,堅持因地制宜,實行相對集中,不能簡單化、急功近利,只管1-2年,只看3-5年,而要看10-20年以上,有長遠的歷史、變化、文化考慮,有百年工程、千年大計,有所傳承、逐步建設、建立長久價值。在重大政策決策上,針對我國現階段的農村有多種不同類型,同時農村的發展是不斷分化的,要以縣為單位,實行區域化差異布局,西部地區的縣主要把鄉村脫貧增收改變面貌作為重點,中部地區的縣主要把鄉村建設發展轉型升級作為重點,東部地區的縣主要把鄉村建設發展現代化作為重點。在每個縣內,要根據區域自然地理和經濟現代化發展趨勢,調整優化鄉村建設發展布局,引導人往哪去、路往哪修、學校建在哪等。
二是重視健全質量標準,推進鄉村產業轉型升級。質量標準是管控發展的客觀依據。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的標志是產業興旺。鄉村振興與扶貧脫貧不同,完全是兩個標準。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在鄉村發展中,小農經濟、自然經濟的時代已經逐步過去了,鄉村沒有主導產業、優勢產業就振興不了,特色小鎮無特色就沒有競爭力。我國過去一些農業政策設計具有短期性和應急性,對質量標準重視不夠,在很多地區鄉村產業發展什么都有,但什么都不優,缺乏特色,沒有核心競爭力,無法可持續發展。改變這種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就是建立健全分類分級的質量標準體系,通過瞄準社會需求的復雜多樣和發展變化,面向新時代的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發展鄉村的多功能性產業,加強市場準入管理,逐步提高進入市場的質量標準,推進市場錯位競爭和優質優價等,引導和倒逼鄉村產業發展的轉型升級。
三是重視避免鄉村浪費,推進政府資源配置優化。鄉村振興要為人服務。與城鎮相比,鄉村人的變化性更大,流動性更強,多樣性更復雜,這對鄉村的建設和發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很多變化超過預期,過去不少部門、地區和單位的有些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項目客觀上是存在浪費的。由于現在的鄉村人口與過去有所不同,未來的鄉村人口與現在也會有所不同,在鄉村建設發展的規劃布局和資源配置中,必須重視鄉村浪費問題,考慮人口結構變化,考慮老年人口的過渡性、年輕人口的需求,從更寬闊的視野、更長遠的視角和更深入的層次,規劃設計鄉村振興的各種建設項目。
四是重視避免福利陷阱,推進激勵機制創新。鄉村振興需要政府扶持。這種扶持是重要而必要的,但這種扶持不等于免費福利,是有條件、有標準、有限額的。從社會管理角度講,就是要把激勵機制搞對,不然會掉入福利陷阱。我國過去一些“三農”政策設計中是存在為農民爭取福利分配思想的,對城鄉之間和農民之間的合理差異重視不夠,在一定程度上對客觀經濟規律尊重不足,對激勵機制有扭曲。新時期做好鄉村振興工作,要重視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圍繞貫徹落實勞動價值論和建立良好穩定的社會秩序,改進黨委政府的組織管理和評價機制,引導各社會群體通過勤奮努力、增長知識和不斷積累獲取回報,避免像過去某些政策一樣搞成追求免費福利、干部待遇、行政級別等。
五是重視建設“公路+”,推進政府工作創新。鄉村振興需要有好路徑。中央提出的鄉村振興的內容很多,涉及多個領域和多個方面,在具體建設項目工作上必須要有好的切入點、路線圖和統籌協調,建立發展階梯。要致富、先修路,農村因路而強,農民因路致富,鄉村因路更美,把鄉村公路修好是*重要的切入點和好的抓手。我國農村土地制度復雜,以“修路”為代表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等離不開土地,鄉村單靠自己力量無法完成。同時,修路具有很強的公益性,是政府的重要職責,由黨委和政府牽頭,從修路入手,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帶動鄉村的其他建設和發展,破解鄉村發展瓶頸制約。要推廣和提升近年來交通運輸部等組織開展“四好農村路”建設經驗,在此基礎上建設“公路+”,協調國家有關部門和單位,探索把鄉村公路修更寬一點和更加拓展一點,比如配套規劃和修建停車場、水電汽設施、服務區、加工區、生活區等,解決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難題,推進創新發展。
六是重視應用“互聯網+”,推進發展方式創新。互聯網是現代科技革命成果。應用好“互聯網+”,有助于解決各類不同村莊鄉村振興工作的差異性問題,主要是建立聯系渠道,充分提供信息,及時溝通信息,減少信息不對稱性,降低社會交易成本費用,發揮科技人才支撐作用,發展電商進村、電商扶貧、電化教育等,促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拓展鄉村產業發展新空間等。要大膽探索互聯網+創客+鄉村振興等,發揮鄉鎮在解決村莊問題中的重要作用,重點在全國各地的重要鄉鎮特別是三、四線城市的鄉鎮等投入布局,用5-10年實現全國性項目聯網覆蓋,建立完善技術服務中心和配套設施,吸引和鼓勵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創新鄉村人才培育引進使用機制,促進投入鄉村的各種人、財、物、技術、信息和時間等稀缺資源優化配置。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