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朱定真說:“目前,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我國氣候帶隨之擺動,適宜農作物生長的地區也隨之改變。因此,開展第三次全國農業氣候區劃工作非常必要。”
朱定真介紹,農業氣候區劃是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基礎,也是時下我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扶貧和鄉村振興的科學依據。
從1981年至今,我國已有30個氣候區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水平位置移動或范圍盈縮,而這種氣候區劃格局的變化將對我國的農業生產和種植帶來多方面影響。
農作物產量、品質及種植結構與天氣、氣候條件密切相關。朱定真介紹:“近40年*明顯的變化就是作物種植帶‘北移’,使得以前因為寒冷不能種植某種農作物的地方現在變得可能,比如陜西蘋果,其種植帶在近十年間就北擴了200公里,增加面積210萬畝。”
因此,以前的農業氣候區劃已經不適應氣候變化幾十年后的現狀,盡快摸清新現狀,才能因地制宜地適應和應對。同時,區劃成果也將有助于相關部門針對防御農業病蟲害、外來物種入侵、禽流感、豬瘟病毒傳播的不確定性提前進行決策部署。
為此,朱定真建議,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牽頭農業農村部、自然資源部、中國氣象局等,開展第三次全國農業氣候區劃工作。在技術上,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和遙感信息;在目標上,重點在滿足氣候變化和農產品生產布局變化的動態需求;在組織實施上,采取全國一盤棋,統籌規劃,整體實施,便捷服務;具體做法上,由國家牽頭,統一業務化方案,實現基礎信息源共享,通過農業、自然資源、氣象多部門跨行業合作,使成果直接面向用戶。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