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蜜芽,国产老肥熟xxxx,好大好硬好爽免费视频,亚洲不卡一卡2卡三卡4卡5卡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小麥缺素有表現 對癥施肥很關鍵
小麥缺素有表現 對癥施肥很關鍵
農業網   時間:2019/3/13 14:07:00  來源:農村大眾報  閱讀數:371

  小麥一旦缺失必要的生長元素,就會影響其正常地生長,所以我們要仔細觀察,準確判斷并及時補施。那么小麥缺素都有哪些癥狀呢?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小麥常缺肥的判斷方法。
  
  一、缺氮。小麥缺氮肥癥狀主要表現植株矮小細弱,分蘗少而弱,葉片窄小直立,葉色淡黃綠色,老葉葉尖干枯,逐步發展為基部葉片枯黃,莖有時呈淡紫色。補施:首先,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或酵素菌漚制的堆肥;其次,各地根據土壤普查,采用配方施肥技術,施配制的小麥專用肥;應急時,每畝追施人糞尿700-1000公斤或硫銨15-20公斤,也可噴施1.5%-2%的尿素溶液2-3次,每次間隔7-10天。
  
  二、缺磷。小麥缺磷肥癥狀表現在葉片暗綠中帶紫紅色,無光澤,植株細小,分蘗少,次生根極少,莖基部呈紫色。前期生長停滯,出現縮苗。返青期葉尖紫紅色,抽穗成熟延遲。補施:每畝追施普鈣30-50公斤,也可噴施1%-2%的普鈣澄清液或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2-3次。
  
  三、缺鉀。小麥缺鉀肥癥狀主要表現在下部葉片首先出現黃色斑點,從老葉*開始,然后沿著葉脈向內延伸,黃斑與健部分界明顯,嚴重時老葉*和葉緣焦狀,莖稈細弱,根系發育不良,易早衰。補施:每畝追施硫酸鉀或氯化鉀7-10公斤或草木灰200公斤,也可噴施1%的硫酸鉀或氯化鉀溶液或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2-3次。
  
  四、缺鋅。小麥缺鋅肥癥狀主要表現為葉的全部顏色減退,葉尖停止生長,葉片失綠,節間縮短,植株矮化叢生。補施:每畝追施硫酸鋅1公斤或噴施0.2%的硫酸鋅溶液2-3次。
  
  五、缺錳。小麥缺錳肥癥狀主要表現為葉片柔軟下披,新葉脈間條紋狀失綠,由黃綠色到黃色,葉脈仍為綠色;有時葉片呈淺綠色,黃色的條紋擴大成褐色的斑點,葉尖出現焦枯。補施:每畝追施硫酸錳1公斤或0.1%的硫酸錳葉面噴施2-3次。
  
  六、缺硼。小麥缺硼肥癥狀分蘗不正常,嚴重的不能抽穗,即使抽出麥穗,也不開花結實。補施:用0.1%-0.2%的硼砂溶液進行葉面噴施,每隔7-10天1次,連噴2-3次。
  
  七、缺鉬。小麥缺鉬肥癥狀主要表現為葉片失綠黃化,先從老葉的葉尖開始向葉邊緣發展,再由葉緣向內擴散,先是斑點,然后連成線和片,嚴重者黃化部分變褐色,*后死亡。補施:可噴施0.05%的鉬酸銨溶液1-2次,間隔7-10天。
  
  小麥返青肥施肥建議
  
  1.返青前每畝總莖數小于45萬,葉色較淡、長勢較差的三類麥田,應及時進行肥水管理,春季追肥可分兩次進行。*次在返青期,隨澆水每畝追施尿素5-8公斤;第二次在拔節期隨澆水每畝追施尿素5-10公斤。
  
  2.返青前每畝總莖數在45-60萬之間,群體偏小的二類麥田,在小麥起身期結合澆水每畝追施尿素10-15公斤。
  
  3.返青前每畝總莖數在60-80萬之間,群體適宜的一類麥田,可在拔節期結合澆水每畝追尿素12-15公斤。
  
  4.返青前每畝總莖數大于80萬、葉色濃綠、有旺長趨勢的麥田,應在返青期采取中耕鎮壓,推遲氮肥施用時間和減少氮肥用量,控制群體旺長,預防倒伏和貪青晚熟。一般可在拔節后期每畝追施尿素8-10公斤。
  
  5.受到越冬期或返青期凍害的小麥應根據凍害發生情況追肥和灌水,對于凍害嚴重的要立即每畝施尿素5-10公斤和澆水,促進小麥早分蘗、提高分蘗成穗率、減輕凍害的損失。
  
  6.對底肥未施磷肥或缺磷田塊要追施磷酸二銨。未施或少施鉀肥的建議在返青或拔節期追施氮鉀復合肥;要結合紋枯病防治、一噴三防等手段進行根外追肥補償磷鉀肥;沒有灌溉條件或無有效降水,可在春季葉面噴施尿素和磷酸二氫鉀,起到以肥濟水的作用。
  
  7.可以在小麥灌漿期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硼肥和鋅肥,預防干熱風和倒伏,提高灌漿強度,增加粒重。
  
  8.缺硫地區麥田,如底肥沒有施用過磷酸鈣、硫酸鉀、硫基復合肥等,應在*次追肥時選擇施用硫酸銨,每畝施硫用量2公斤左右。
  
  9.許多農戶旋耕后不耙地,造成播種過深出現深播弱苗,分蘗少,苗勢弱的田塊建議返青期追施尿素10-15公斤。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huhaonan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