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通化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牢固樹立“要金山是政績,要綠水青山更是政績”的發展觀,堅持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目標,以提高城鄉綠化美化水平為重點,以實施重點工程為載體,組織和動員全市廣大干部群眾,開展了一場全民行動、全社會參與、全方位推進的“綠色戰役”,取得了豐碩成果,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生態保障。
重點生態工程成效明顯全市規劃實施“三北”四期、“三北”五期、退耕還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使水土流失得到了治理、森林植被得到了恢復、林分質量得到了提高,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2013年以來,全市累計完成造林面積84.69萬畝,封山育林46.4萬畝,裸露山體修復工程面積3.2萬平方米。森林資源呈現出“總量增加、質量提升”的可持續發展良好態勢,為全市建設綠色通化、美麗通化、幸福通化提供良好生態支撐。
城鄉綠化美化協同發展全市堅持統籌兼顧、以綠促美,以鄉土樹種為主,花、草、樹、藤并重,多層次、多品種、多形式布局,著力提升城鄉綠化美化一體化水平。實施了城區環山植被恢復工程、城區綠化美化工程、鄉村水泥路綠化工程、村屯綠化美化工程和創建森林小鎮等活動,努力打造精品、提*次,為通化創建成為中國北方*宜人居的城市創造基礎。同“創森”前對比,市中心城區綠化覆蓋率從創建初期的35.03%增加到41.14%;村屯綠化率由32.8%增加到33.4%。目前,全市有“*生態鄉鎮”14個,“省級環境優美城鎮”26個,“省級生態村”12個,有力地推進了城鄉綠化美化進程。
宜居鄉村建設特色鮮明以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為目標,按照“一村一色、一街一品”要求,采取改造庭院綠化景觀、綠化美化鄉村道路、建設村民廣場、營造護村林等措施,提高鄉村森林覆蓋率,為鄉村振興增添了新活力。近年來,投資3000萬元,建設完成了通化縣二密鎮馬當村、集安市臺上鎮東升村、二道江區鐵廠鎮三道溝村等標準化綠美村屯978個,森林小鎮6個,創建具有民俗特色、文化內涵和示范性的美麗鄉村50個,美麗庭院10萬戶。全市新增鄉村公共游園面積32.1公頃,新建村莊圍村林61.74公頃,庭院林176.72公頃。通化縣快大茂鎮趕馬河村獲得“全國生態文化村”稱號。集安市鴨綠江畔萬畝油菜花、東昌區金江花海等,不僅為美麗鄉村再添特色,還將鄉村打造成了遠近聞名的旅游新地標。
綠色富民產業迅速發展全市堅持造林與利用協同,綠色與產業并舉,在突出抓好造林綠化、夯實森林資源基礎的同時,著力發展綠色富民產業。推進以林下參為主的中藥材、紅松果林、山核桃等特色林業產業發展,各類基地面積達到75萬畝。苗圃677個,成為東北地區苗木生產集散地。全市省級龍頭企業發展到32家,省級產業基地17家,省級產業園區3家,林業專業合作社近280家,私有林場39家。2018年底,全市林業生產總值255.47億元,涉林人均收入4548元,占農民人均收入的42.6%,從事林業總人數18.2萬人,林業經濟成為*廣泛的民生福祉,林業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