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同仁縣緊緊抓住國家大力支持“三農”發展、中央支持青海等省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在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做大馬鈴薯、黃果梨、青稞等優勢產業,適度發展中藥材、飼草產業等為主的高產種植業,并逐步引領農產品向高端市場發展,促進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
優化種植業結構,助推農民增收。以“三區三核心”和“穩麥、優化、擴蔬、增飼”的工作思路,圍繞農牧業提質增效、農牧民樂業增收,穩步推進全縣農牧業的發展。農作物種植面積達11.04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6.04萬畝,油料作物播種2.1萬畝,飼草料等其他作物播種2.9萬畝,糧油產量持續保持穩定。打破傳統種植結構,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成功試種五彩馬鈴薯、紫皮大蒜等經濟作物。
壯大特色農業產業,拓寬致富渠道。加快種植業結構調整工作的步伐,把發展黃果梨產業作為富民產業,在格拉灘、羊智溝、尕沙日等地投資1050萬元,規模化種植黃果樹3016畝,“同仁黃果梨”成功申報為農產品地理標志。投資578萬元,在加吾鄉、牙浪鄉、黃乃亥鄉等鄉鎮種植當歸、黃芪、黨參等中藥材1570畝。同仁縣現代農業示范園被認定為省級第二批現代農業示范區,成為集生產、示范和技術擴散為一體的重要基地。
落實各項惠農政策,助推農業發展。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2018年下達補貼面積為8.66萬畝,全縣10個鄉(鎮)9161戶農戶享受補貼資金866.84萬元;落實露天蔬菜補助,222戶農戶享受補助資金6萬元;落實農機具購置補貼、農牧業救災補助資金、產業結構調整補助資金,2156戶享受補貼335萬元。通過落實一系列的惠農強農政策,有力地促進了全縣農牧業的穩步發展。
加快科技推廣,助推成果轉化。建立“專家+技術指導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的機制,打通基層農技推廣服務“*后一公里”。推行專業技術人員承包制度,積極鼓勵和引導各類專業技術人員開展有償服務。加大新型職業農牧民培訓力度,投入97萬元對258名農牧民進行了培訓,通過培訓著力培育了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牧民和致富帶頭能人。
加大資金投入,保障農業發展。積極爭取項目和地方財政對農業工作的支持。2018年整合涉農資金926萬元,重點加大對帶動農戶多、市場潛力大、經濟效益好的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農業信貸擔保平臺,加大金融投資扶持力度,累計發放貸款1700萬元,支持企業、生產種植大戶、合作社發展農業,促進了全縣農業穩步發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