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菇、裝筐、裝車……初春,在平泉桲欏樹鎮八十畝地新村的香菇基地里,平泉市利達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的工人們正忙個不停。
多年來,受技術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3月,大棚里就出不了菇。而今年春節前卻正是銷售旺季,一車車新香菇被送往公司總部保鮮庫里。
“這可多虧了新技術。”該合作社總經理高樹滿說,“我們在每個棚的入口上方都安裝了通風換氣裝置,又給棚遮蓋了白色保溫塑料和苫布,這樣既能保溫又能通風,延長出菇時間,控制好溫度、濕度、菌種質量等關鍵環節,就能達到常年生產架式香菇。”
這些長60米、跨度14.5米的棚室,規格統一,各類設施設備齊全。84座排列整齊的大棚矗立在路邊的園區里,格外顯眼。
高樹滿踏上食用菌產業之路始于1996年。那一年,他在家里搭起簡易棚,用打工積攢下來的錢栽培了2000袋香菇,當年的純收入就有2000多元。此后,高樹滿的蘑菇生產規模越來越大,收益也逐年增加。2001年,他將出菇棚從家門口遷移到遠離村舍的田間林地,建起了平泉*個集中連片的食用菌園區。
2004年,高樹滿籌建了食用菌保鮮廠,初步形成了集生產、收儲、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解決了食用菌的儲存、銷售問題。后來,高樹滿還成立了平泉縣瀑河源食品有限公司和以“公司+基地+農戶”為模式的合作社,構建了完善的農產品產銷體系,并先后取得“良好農業規范認證”“無公害產品認證”和“平泉香菇”地理標志認證。
基于人多地少、干旱少雨始終制約著農業發展,自2004年開始,平泉加強“一業一園”農業科技示范工程建設,將食用菌的發展從“小庭院”引向“大園區”。
正是因為有了新技術的支撐,讓高樹滿的食用菌長得越來越歡。2012年,他在韓國首爾設立了公司,使平泉的小蘑菇走出山溝,走向世界。
2017年,高樹滿在桲欏樹鎮、臺頭山鎮一口氣投資5000萬元,新建了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區500畝,帶動1.5萬余戶農民從事食用菌種植,其中不少都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使農戶總增收6000萬元。
高樹滿企業的成長史也是平泉食用菌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我們一直把食用菌產業作為當地的支柱產業、扶貧的扎根產業來推進。”平泉市政府分管此項工作的負責人說,把食用菌產業發展規劃納入全市總體規劃,并制定食用菌產業發展等10余項專項規劃,每年安排3000多萬元作為食用菌產業發展引領資金,撬動10倍以上的社會資金支持食用菌產業鏈發展。目前,食用菌產業輻射帶動周邊6個省區、20余個市縣,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菌鄉”。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