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年前,吳長生走在村里,鄉親們會在背后笑他傻:“拒當貧困戶,錯過了多少好政策。”如今,大家見面了都夸他能干:“靠自己本事脫貧致富,真不賴!”
吳長生是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左翼后旗阿力順溫都嘎查的農民,他曾是村里有名的勤快人,家里種了78畝地,還買了一臺收割機為村民收割玉米。2012年,他在操作收割機時,右手不慎被切斷,喪失了勞動能力。
2014年,吳長生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5年依靠產業扶貧政策脫貧。2017年底,由于吳長生家兩個孩子上學開支大,而且只有妻子一人有勞動能力,村民代表大會經過民主評議,決定再將其確定為貧困戶。
然而會后,吳長生找到村支書和村主任,提出不當貧困戶。村支書勸他說,你手殘疾干活不方便,家里還有兩個上學的孩子要用錢,為啥不愿意當貧困戶。吳長生說:“我還年輕,雖然有殘疾,但還能干活,不想給政府增加負擔,相信靠自己好好干,也能過上好日子。”
吳長生提出不當貧困戶不是心血來潮,他琢磨出了適合自己的脫貧之路。“我失去右手,地是種不成了,但可以搞養殖。”2016年,他貸款5萬元,買了4頭牛,經過精心養殖,目前家中已有16頭牛。
吳長生積極參加旗農牧業局組織的各類種養殖培訓班,不僅學會了科學養牛的方法,還摸清了養羊致富的門道。“養牛收益穩定,養羊來錢快。”吳長生算起了“牛羊賬”:一頭牛一年下一個牛犢,牛犢*多賣8000元,一頭成年母牛能換10只小尾寒羊,一只羊一年可以下兩三只羊羔,10只羊產30個羊羔,羊羔平均每只賣500元,能收入1.5萬元,而且養羊的飼料成本也比養牛低。
2018年年初,吳長生用家中的2頭牛換了20多只小尾寒羊,做起了“羊老大”。他將培訓班上學到的養羊技能投入實踐,夏天舍飼,他根據羊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求,將青貯飼料和精飼料配比成基礎飼料或營養提高飼料來喂羊。秋天莊稼收割后,他將牛羊趕到農田中散養,地里殘存的秸稈可以讓牛羊飽餐一段時間,牛羊的糞便又是*的肥料。
吳長生養羊養牛,妻子種地養雞,忙碌一年,家中迎來了大豐收。他們家*年養的羊賣出15只羊羔,因為羊羔養得好,每只賣了800元,賣了2頭牛犢收入近1萬元,23只紅公雞賣了1000多元,此外還有種地收入2萬多元。
看到吳長生不當貧困戶,靠自己的本領脫貧致富,村民們都來找他學“致富經”。這位“羊老大”表示,新的一年要擴大羊群數量,形成規模化養殖。
阿力順溫都嘎查駐村*書記白乙拉說:“吳長生不僅是貧困戶學習的對象,也成了所有村民發展產業的榜樣。”阿力順溫都嘎查通過牛羊養殖、雜糧雜豆種植,目前貧困發生率已降至0.5%。
今年,除了擴大養羊規模,吳長生還有一件事要辦:2016年借的5萬元貸款到了還款的時候。當被問起還款有沒有壓力時,他哈哈大笑道:“沒啥壓力,拉出去3頭大牛賣了,就夠還錢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