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初春,菇香飄蕩。盧氏縣徐家灣鄉香菇豐收成了這個香菇生產大縣的“新聞”:一是徐家灣鄉本不出產香菇;二是試種半年即獲豐收、品質優良;三是該鄉香菇生產基地42戶菇農,其中41戶為貧困戶,帶貧效果好。近日,筆者前去一探究竟。
從無到有建基地
半年時間大豐收
群山環抱的徐家灣鄉徐家灣村,洛河從村邊流過。徐家灣鄉歷史上從未發展過香菇產業。2018年初,徐家灣鄉政府引進信念集團建設香菇生產帶貧基地。該鄉為從無到有發展香菇產業,鄉黨委書記呂海波自己主抓,從宣傳發動、基地選址、土地流轉、成立合作社到大棚建設、設施配套、組織貧困戶參觀考察、承包大棚等每項工作,一刻不停,連續推進。
徐家灣香菇生產帶貧基地由河南信念集團出資建設了44個現代化香菇大棚。藍天白云下,青山碧水間,大棚錯落有致,場面恢宏。貧困戶王書民高興得不得了,他告訴筆者,他承包的2個香菇大棚,半年時間總收入23萬余元,除去必要的開支、菌棒成本和與企業分成,凈賺9萬多元。據筆者了解,44個香菇大棚分別有42個承包戶承包,其中41個是貧困戶。基地菌棒全部由信念集團澗北工廠生產供應,分兩批次共投放36萬個,其中*批次于2018年7月份開始上架,共16個棚,投放12.7萬棒,2019年1月4日結束,銷售總金額109萬元,每個菌棒平均單產1.7斤,單棒收入8.58元。承包周期5個多月,農戶主要任務是采摘香菇、3次注水,信念集團負責技術培訓、質量監管、香菇銷售、財務管理。農戶不到半年時間每棚平均收入16364元。第二批次8月份以后陸續上架,共28個棚,投放23.3萬棒,現正在采摘第4茬香菇,銷售總額已達236.3萬元,平均每個菌棒單產已達1.82斤,單棒收入已達10元。這次出菇時間略有延長,承包時間6個月,實際工作時間3個多月,收入扣除菌棒成本、各種費用和公司分成,農戶半年時間每棚平均收入24578元。
利益聯結*關鍵
農戶肯干是前提
為什么徐家灣香菇生產基地一開始發展就取得如此好的收益呢?信念集團林海興華公司副總經理李紅寧說,關鍵是有了好的利益聯結機制,調動了農戶的生產積極性。
李紅寧說,貧困戶的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每個棚的菌棒收入都是家庭的主要生活來源和生存所需,是一個家庭的大事,也是信念集團的大事,集團不能有半點馬虎。每戶都有一本賬,賬目清楚,財務透明,對賬方便。
在生產基地,筆者見到應用于收購管理的“123”機器人,能夠人機對話,能夠刷臉識別菇農,十分先進,使用方便。據悉,這是信念集團為解決賬目管理難題,投資200余萬元,由該集團董事長葉傳林主導,和河南工業大學聯合研發出一二三產業融合機器人,實現了15個等次的香菇自動收購、自動記賬、自動盤點庫存、自動對每個農戶生產的產品進行質量追溯。同時把公司和農戶的賬目記得清清楚楚,農戶可以隨時從手機上核對賬目,確保農戶的利益一分不少。這款機器人深受菇農歡迎。
采訪中,筆者了解到,徐家灣鄉香菇帶貧基地*批效果遠低于第二批,原因之一是*批菌棒上架時,部分群眾心存觀望態度,管理不夠到位,有幾戶未按技術員要求及時收放遮陽網,導致菌棒受熱,產量降低。29號棚承包戶程振西說:“剛包棚的時候,就想公司有兜底收入,做做樣子就行,沒想到差別那么大,現在可知道咋干了,一分辛勞一分收入。”
示范作用得彰顯
香菇產業前景好
徐家灣鄉香菇生產帶貧基地是信念集團在盧氏縣投資建設的第13個生產基地,雖然規模并不大,但開創了該縣非香菇傳統生產區域的發展先河。3月4日,河南省農業科學院香菇研究所的專家蒞臨盧氏開展調研,編制盧氏縣香菇產業發展規劃。日前,全國食用菌協會的專家也到盧氏縣考察香菇生產,對信念集團的大棚調溫調濕技術、菌棒定向出菇技術、香菇生產疏蕾技術、反季節出菇技術給予充分肯定。
據了解,信念集團在盧氏縣發展香菇生產中,進行質量全過程把控,生產綠色香菇,產品已獲得河南省政府頒發的綠色證書,正在辦理香菇自營出口手續,力爭將香菇產品從盧氏直接銷往世界各地,打造“盧氏香菇佳天下”的世界品牌。該集團董事長葉傳林2018年11月獲得了河南省委、省政府頒發的“脫貧攻堅奉獻獎”,他說,盛名之下、定將努力,不負厚望、再啟新程,公司根據近三年來的發展實際,制定了出菇技術規范、基地管理規范和技術總監定期巡查制度、基地負責人技術員考核獎懲制度、菇農定期培訓制度,積極參與推動盧氏縣香菇產業的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為盧氏縣高質量脫貧摘帽使實勁、出實效,貢獻企業的力量。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