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許商街道因村施策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一是盤活集體資產,發展“資產經營型”集體經濟。鼓勵各村居對閑置或低效使用的校舍、舊廠房、舊倉庫、生產裝備設施等集體財產,通過集體經營、參股經營、承包、租賃等方式盤活存量,增加收入。該模式主要涉及公園、新興、實中、富東等社區及城區周邊16個村莊。如公園居委會把中潤時代廣場沿街商業房1000㎡對外出租,年收入租金每年40萬元。
二是發揮資源優勢,發展“資源開發型”集體經濟。各村居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實行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增加集體收入。結合閑散土地回收,完成76個村的回收工作,累計回收閑散土地8800余畝,其中清水坡、東趙、西趙、后邵等8個村,人均回收閑散土地1畝以上,通過對外承包,有效增加了村級集體收入。
三是依托特色產業,發展“產業帶動型”集體經濟。借力扶貧攻堅,立足產業特色和區位優勢,發揮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動和引領作用,延伸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條,通過產業聯動、產業聚集、技術滲透等方式,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協同發展、效益倍增。該項目主要涉及12個省定貧困村及富東、薛園等村居。如省定貧困村大高村,在大力發展光伏項目的同時,整合扶貧資金,建設恒溫庫250平方米,既可帶動周邊蒜農增收,又有穩定的租賃收入。富東社區由黨支部牽頭,按照“政府引導、企業運作、農戶參與、對接市場”原則,成立富東農貿市場股份有限公司,建設富東農貿市場,年可創收80萬元,該款項主要用于村居基礎設施建設、扶危濟困及發放60歲以上老年金等,切實增加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四是立足生產生活,發展“服務創收型”集體經濟。如張小莊村集體成立生產服務隊,借力農機合作社,推行“支部+生產服務隊(合作社)+農戶”模式,為群眾提供統一耕種、施肥、噴藥、收割等專業化微利服務,年可增加集體收入近萬元。該模式主要涉及張小莊、薛園等“兩委”成員創新意識較強的5個村居。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