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8月份,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提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概念(簡稱GIAHS),其宗旨是促進對全球主要傳統農業技術和生產體系的保護利用,促進生物多樣性、文化多樣性和傳統知識體系認同、動態保護和適應性管理。在位于意大利羅馬的世界農業文化遺產基金會總部,相關媒體采訪了GIAHS概念的發起人、世界農業文化遺產基金會主席帕爾維茲·庫哈弗坎。
庫哈弗坎出生在伊朗的一個農民家庭,大學畢業后成為一名教授和研究員,在伊朗、法國、海地、厄瓜多爾等國農民社群工作多年,他于1991年加入了聯合國糧農組織,在羅馬總部工作直至2012年退休。他在工作中發現許多傳統農業實踐和經驗對于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他在2002年提出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一概念與倡議。“對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熱情,源于我是一個農民的兒子,以及我對可持續發展的認知。我希望未來的世界沒有饑餓,希望營造一個對青年一代尤其是農村群體而言更美好的未來。”
庫哈弗坎表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一個個*杰出的、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小農、家庭農業、傳統農業系統實例,他們足以被視為在糧食與營養安全、就業、健康與環境等領域可持續農業政策與投資方面的典范。“這些系統不僅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而且保護了具有全球重要性的農業生物多樣性,維護了具有強大恢復力的生態系統,更重要的是實現了產品與服務可持續供給,保證了糧食安全與人們的生活品質。”庫哈弗坎說。
自GIAHS概念誕生以來,目前已有分布在亞洲、歐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等50多個傳統農業系統入選GIAHS保護名錄,目前申請加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的國家還在不斷增加。庫哈弗坎介紹,中國是*早支持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并擁有*多遺產地的國家,現有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等在內的15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
談及農業文化遺產如何助力*扶貧、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庫哈弗坎認為,如果農業沒有發揮關鍵作用,農民沒有切實受益,鄉村振興就不可能實現。大多數農業文化遺產地位于偏遠地區,由于基礎設施薄弱、遠離市場、缺乏技術援助和資金支持,遺產地民眾常常很貧窮。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認定恰恰可以幫助偏遠鄉村農民維持生計和傳統生活方式,從而支撐農村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
退休后,庫哈弗坎創立了世界農業文化遺產基金會,旨在通過技術援助、能力建設、青年一代的教育培訓,為農業遺產地社區宣傳與籌集資金,并與當地社區、國家研發機構、國際生物多樣性中心以及其他合作伙伴展開合作,使得各方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動態保護行動計劃得以實施。“例如,我們通過實地考察和適當培訓方式,在菲律賓和突尼斯開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與現代農業系統恢復力的評估對比。”庫哈弗坎說。
中國目前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重要的參與者、支持者和引領者。“在過去40年中,中國在農業與農村發展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令人震撼。”庫哈弗坎說:“我來自伊朗,伊朗與中國一樣都是農耕文明古國,我們的坎兒井農業文化遺產與新疆坎兒井同根同源,我的心也與中國人民相通。無論是在國家層面上的*扶貧、鄉村振興戰略,還是國際層面上的南南合作、‘一帶一路’倡議,中國都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的發展模式,也為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世界貢獻了巨大力量。”他表示,世界農業文化遺產基金會愿意借助自身的專業力量和國際團隊,幫助中國開展返鄉投資、監測評估等農業文化遺產促進工作,將中國農業文化遺產的成功經驗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分享,推動中外農業文化遺產地結對,實現互聯互通、共同發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