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傳統農區的春播因為農民外出務工增多而變得逐漸安靜。而在淮河源頭桐柏山里,伴著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往日安靜的春播又熱鬧起來,從“稻農”變身“蝦農”的農民還把春播會從地頭開到了縣政府的大樓。
山桃花初露尖角,經過一個冬季的休眠,桐柏山下的稻田開始蘇醒,一眼望去,春機盎然。南北氣候在此分界,但守著好水好田,桐柏縣的傳統稻農中不少還是貧困戶。
桐柏縣毛集鎮石河村的鄭杰就是其中之一。兩年前,在政府脫貧攻堅發展特色農業的號召下,鄭杰從“稻農”變身“蝦農”,稻田坑塘里開始學“種蝦”。他不僅甩掉了貧困帽,還當上了養蝦專業戶代表,有機會坐在政府大樓里和縣鄉干部、農企負責人一起分析市場、商量扶持政策。
來縣里開會前,和全縣的蝦農一樣,鄭杰跟著專家已經在地頭學習了蝦田春季管理。拿著厚厚的一沓技術明白卡,坐在政府的會議室里,鄭杰感覺“這樣的機會很寶貴”,因為“養蝦與種稻不一樣,技術要求高。”
“目前,國內每年的小龍蝦需求有190萬噸,而產量不到100萬噸,再加上向國外出口的缺口還有30萬噸,小龍蝦養殖的前景十分廣闊。”作為桐柏小龍蝦養殖的龍頭之一,河南綠土地農業公司董事長馬千里的分析,
會場的蝦農頻頻點頭。
平氏鎮新莊村是養蝦先進村,2018年還舉辦了龍蝦節。“全村已建成4個標準養殖場,總面積700余畝,養殖戶貸款超過500萬元。”新莊村村干部的介紹,讓許多想養蝦卻沒有資金的貧困戶眼前一亮。
會上有經驗,也有“辣味”。一些蝦農和鄉鎮干部反映,農村部分水利設施老舊,提高了農民養蝦的成本。雖然是國家貧困縣、財政窮縣,桐柏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縣小龍蝦產業領導小組副組長丁嚴冰現場向養殖戶承諾,“今年進一步加大縣財政獎補范圍和力度,貧困戶自養一畝獎1000元,規模連片發展每畝獎200元到400元。”
蝦農有呼,政府有應,打消了發展顧慮。“同樣是稻田,養蝦更賺錢,”鄭杰說,現在養蝦的信心更足了,而且“不能光自己掙錢,回去也要發動身邊的親戚來養殖。”
桐柏縣委書記莫中厚說,作為山區貧困縣,近年來全縣確定了“茶、蝦、艾、菌”四大特色扶貧產業,幫助許多農民實現了增收脫貧。
截至目前,桐柏縣小龍蝦養殖面積已超過6萬畝,5000余人從事小龍蝦生產,“稻蝦共作”不僅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而且還幫助2705戶貧困戶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