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道兩邊的樹木已經透出隱隱綠意,野草在山坡朝陽面上拱出嫩綠的芽尖。春風正用她溫潤的聲音喚醒乾安縣沉睡了一冬的黑土地,廣袤的田野間萬物復蘇,不時可以看到農民開著拖拉機,清理遺留在田間的秸稈和雜草。歇息了一冬天的農民兄弟鼓足干勁開啟了又一年的春耕模式。
“今年主要種植黏玉米和谷子兩種農作物,經過幾年的實踐,種植技術已經成熟,產品銷路沒有問題。”個子高高的張學慶,既是所字鎮靈字村村委會的主任,又是靈丙山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肩負著帶領村民和合作社社員致富奔小康的重任,50歲出頭的他絲毫不敢懈怠。今年又在所字鎮境內和鄰近的內蒙古自治區的旗縣總計承包了700余公頃土地,準備擼起袖子大干一場。
“春節前后玉米價格先高后低,雖然現在價格有所抬頭,但還有部分農民抱著觀望的態度沒有出售手中的余糧。盡管如此,春耕資金籌集和生產物資準備不會出現問題。”乾安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馮彥波說。他說,乾安縣2019年玉米計劃用種2000噸,現有貨源2000噸,已到戶130噸;水稻計劃用種200噸,大豆計劃用種30噸。化肥計劃使用20萬標噸,現有貨源20萬標噸。農膜計劃使用1500噸,現有貨源1500噸。貨源充足,而且是買方市場,農民一個電話商家就會把種子、化肥送到家里,甚至送到田間地頭。這讓農民改變了提前備種、備肥的習慣。
說到變化,馮彥波說,隨著科學技術進步和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升,農民種地省時省力。一家三五公頃地,兩三天種完,全縣5月1日前即可結束大田播種——省時;農民從播種、田間管理到秋收,乃至病蟲害防治全程機械化——省力。縣鄉農業技術人員也一改過去組織農民“上大課”的農業科技培訓模式。年初以來,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針對近年來乾安縣棚膜經濟興起、當地農民管理知識和種植技術匱乏的實際情況,舉辦了3期300余農民參加的集中技術培訓,80余名縣鄉農技人員則深入各種植大戶、種植養殖合作社、農戶家中,農民種啥講啥、聽啥講啥。
“目前,全縣40000余臺套農機具檢修完畢,機電井全部達到合閘出水的水平。農民*為憂心的是干旱問題,去冬今春雨雪太少,土壤墑情不好。”乾安縣農業農村局農業科相關同志說,“但*抓全苗沒問題,坐水種已經成為乾安農民的生產習慣,只是農民的種地成本會增加,大家盼著春播前能有一場透雨。”據初步統計,今年乾安縣玉米種植面積150萬畝(黏玉米10萬畝);雜糧雜豆、經濟作物等種植面積118.5萬畝,其中,谷子24萬畝(發展谷子膜上播種滴灌面積2萬畝),高粱20萬畝(主要種植黏高粱),水稻4.5萬畝,麥菜復種面積3萬畝,豆類32萬畝,薯類3萬畝,經濟作物32萬畝。“從目前看,乾安縣還是以玉米種植為主,設施農業和園藝特色產業不多,好的典型不多,帶動作用不強。今年將繼續加大宣傳力度,引導農民減少玉米種植面積,繼續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以六大特色產業帶為基礎,繼續擴大黃小米、糯玉米、紅辣椒、葡萄、雜糧雜豆、兩瓜種植面積。同時,在棚膜蔬菜建設上持續用力用功,保持棚膜經濟良好發展勢頭。2019年全縣計劃新建大棚2000棟,面積2000畝。”乾安縣農業農村局農業科相關同志接著說。
風吹千樹綠,春生田野間。又是一年春耕時,乾安農民的備春耕方式在改變,但推進農業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信心和決心不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