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耕時。三月中旬一過,會寧縣會師鎮西巖村村民王勇祿就忙了起來。
每天早上5時起床,喂完牛,簡單吃完早飯,王勇祿就去地里鋪地膜,從早上一直忙到晚上8時。
為什么這么有干勁?王勇祿說,是為了給今年種的“金蛋蛋”做準備。
“合作社給我們免費提供原原種、發放地膜,種出的原種全部回收,去年光洋芋我就收入6萬元,成功脫貧了!洋芋蛋如今真成‘金蛋蛋’了。”王勇祿笑著說。
今年55歲的王勇祿,因家中孩子多,勞動力少,成了貧困戶。這幾年在合作社的帶動幫扶下,去年王勇祿順利摘下貧困帽。
王勇祿口中的合作社,指的是位于本村的應發馬鈴薯專業合作社。
走進應發馬鈴薯專業合作社,員工們正忙著在大棚里栽苗,一片繁忙。只見合作社的員工,輕輕地將一株株小小的脫毒綠色種苗栽進深棕色的基石里。這一種,種下了讓洋芋蛋變成“金蛋蛋”的希望,也種下了一個個村民脫貧致富的心愿。
“會寧種植洋芋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但一直以來,由于受傳統種植等因素的制約,經濟效益并不明顯,老百姓辛辛苦苦,日子卻過得緊緊巴巴。我一直在想,如何讓農民通過種洋芋實現脫貧致富。”合作社理事長李應發說,這正是他當初創辦合作社的初衷。
李應發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為突破馬鈴薯種植“瓶頸”,合作社引進“青薯九號”“青薯168”等新品種,畝產達3000多公斤,是傳統品種的2倍。之后,李應發在合作社的基礎上,創建了會寧六合薯業開發有限公司,專門從事脫毒馬鈴薯種薯的繁育。
這幾年來,李應發先后引進中、晚熟馬鈴薯優良品種20多個,畝均增產800多公斤,極大地提高了農戶種植馬鈴薯的積極性。
在他的帶動下,西巖村戶均種植馬鈴薯15畝以上,戶均收入近4萬元,許多農民都像王勇祿一樣走在脫貧致富路上。
合作社成立已有十年之久,但李應發仍未忘記初心。隨著不斷的發展,應發馬鈴薯合作社在推動會寧馬鈴薯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脫貧致富上,也扮演起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為了帶動貧困村的發展,合作社在會寧縣新塬鄉老莊村、河壩村兩個貧困村建設扶貧產業園。其中,老莊村建設早熟馬鈴薯塑料大棚2150座,可生產早熟馬鈴薯3000噸。在河壩村建設馬鈴薯原原種生產防蟲網棚200座,每座大棚可為貧困戶增收2000元到3000元。
在促進村集體經濟方面,應發合作社聯系沒有投資方向的10個村,其中貧困村9個,共入股100萬元,每年向每個村集體分紅0.8萬元。
并且,與縣里其他11家合作社成立了聯合社。由應發合作社提供原原種和種植技術指導,其他合作社進行種植生產,生產出的原種由應發合作社包收、包銷。2018年,聯合社生產馬鈴薯原種達3.8萬畝。
一路走,一路發展。應發馬鈴薯合作社的腳步并沒有就此停止,近些日子李應發又研究起了馬鈴薯的深加工。
“把土豆當原料賣,農民的收益不會有大的提高。所以,我準備向馬鈴薯深加工方向發展,生產粉條、薯片等,目前還在規劃中,希望能通過發展帶動更多的群眾脫貧致富。”李應發滿懷信心地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