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近年來,新疆各地結合自身特點,因地制宜積極探索脫貧攻堅新路徑,鞏固脫貧成果,越來越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通過各種方式加強精神扶貧,涵養內生動力,提振貧困群眾的精氣神。在脫貧致富過程中,貧困群眾精神、意識和理念都發生了顯著變化。
走出去開啟人生新路徑
“看,這張照片是2018年夏天,我和老公在南昌照的。”3月18日,洛浦縣布亞鄉坎其艾日克村村民阿依木尼沙·胡甫丁翻出手機里的照片,向村里的姐妹們介紹。
2017年9月,阿依木尼沙和丈夫奧斯曼·艾則孜在當地政府組織下到江西省南昌市務工。“當時,我們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沒想到,這次務工不僅改變了我們的命運,也悄悄改變著村里人的命運。”奧斯曼說。
在南昌務工16個月,奧斯曼夫妻倆除去花銷,存款6萬多元。通過務工,他們不僅掙上了錢,觀念也發生了變化。
務工期間,奧斯曼和妻子踏實肯干,與同事團結友愛,奧斯曼很快就從普通員工升為班長。這次回家探親,公司經理還一再叮囑他早點回去上班。“從來沒有人這樣器重我,我感到很幸福。”奧斯曼說。
“哥哥,這次去南昌一定要帶上我。”村民阿米乃·艾力一看到奧斯曼就念叨。她說:“哥哥以前是我們村的‘窮小伙’,一年沒見,整個人精神了,眼界也開闊了。”
與阿米乃有同樣想法的還有同村的16名年輕人。坎其艾日克村黨支部書記麥麥提艾麥爾·阿迪拜克說,奧斯曼外出務工增收的影響很大,2017年,村里只有4個人去南昌務工。2018年,在奧斯曼的帶動下,村里有18個人去南昌務工。2019年,增加到了34人。
學藝忙掌握技能富腦袋
“我在村里的豆腐坊上班,每個月可以掙到1500元。”3月21日,莎車縣恰爾巴格鄉古扎托格拉克村豆腐坊女員工麥木熱木·吐爾洪對記者說。
2019年25歲的麥木熱木是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為沒有技術,只能外出打零工,收入很不穩定。
2018年5月,在中國石油克拉瑪依石化公司駐古扎托格拉克村*書記牛春革的幫助下,麥木熱木開始學習豆腐制作技術。村里為豆腐坊提供場地和設備,大半年下來,豆腐坊的生意越來越好。為了滿足顧客的不同需求,豆腐坊除加工豆腐外,還制作豆腐干、腐竹等多種產品。目前,除每個月8噸的固定訂單外,每個巴扎天還能賣出上百公斤。
“我們都應該努力學習技術,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實現脫貧增收。”麥木熱木說。
古扎托格拉克村豆腐坊的建立,是為村里正在籌備建設的豆制品加工廠試水。古扎托格拉克村出產黃豆,種植面積達1300畝。目前,廠房已經落成,機器也在安裝。得知村里建工廠要招工的消息,村民們踴躍報名。
“我們把找準行業項目與貧困群眾的實際需求相結合,點燃了村里貧困戶的脫貧信心。”牛春革說。
小庭院增收致富有保障
3月21日,烏什縣亞曼蘇柯爾克孜族鄉農民加米拉克·熱西提在羊圈里忙活。2018年,靠著不懈的努力,加米拉克賣羊掙了3萬元,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如今,他家的羊有40多只。
“*開始工作隊送來兩只小羊,還簽訂了協議。小羊長大后又生了小羊,這時扶貧項目下來了,家中又多了5只母羊。同時,駐村干部、幫扶干部還找上門來幫我們賣羊。看到靠養殖能脫貧,我高興得幾個晚上睡不著。”加米拉克說。
加米拉克家有7口人,靠13畝地的收入維持生活。2015年通過*識別,他家成為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他成了村里宣傳的脫貧典型。
加米拉克說:“正是因為近幾年我的思想在不斷發生轉變,我有了脫貧志氣。”從一無所有到成為村里有名的養殖戶典型,加米拉克如今精神煥發、干勁十足。
2019年,加米拉克從銀行貸款買了更多的牛羊,和村民們一起組建了養殖合作社,并利用院子里的空地種植蔬菜增加收入。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