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2011年,有一塊地種得特別好,是周圍幾百公里其他地塊平均產量的兩倍。當時可能是誤打誤撞,或僅憑經驗種出來的。至于當時怎么干的,對應什么氣候、溫濕度、植株生長狀況,都沒有留下數據,而且當時馬鈴薯主莖多粗、有多少分枝,還有密度等,都沒記錄。后來再也沒有那么讓人驚喜的產量了,特別遺憾!”中農普惠金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OO周昕對一位內蒙古馬鈴薯種植戶的話記憶猶新。
去年,周昕到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進行市場調研時,一位馬鈴薯種植企業主管的話讓她既著急又無奈。“從經驗到數據,現代農業走了很遠的路。由于沒被固定成數據,經驗只是經驗,沒法復制也難以傳承。如果他早一年成為我們的客戶就好了,這個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周昕說,“那樣的話,他的經驗就會被我們的‘慧種地’系統準確記錄下來,以后照單操作就是了。”
“慧種地”是什么?這是中農普惠融合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技術開發出的一套精細化種植管理信息化系統。這套系統讓“會種地”的人“慧種地”,幫助大型農業經營主體*而高效地管人管錢管事。在省錢省時省力的同時,通過將種植生產過程數據化,從而更好地輔助生產者對種植決策進行優化。
給農民一個“智能顧問”
不管種什么,100位農民,大概就有100種經驗。但某種不經意間嘗試過的好方法,如何形成具體可感的經驗?過去很難做到,現在則容易多了。通過“慧種地”接地氣的開發設計平臺,可以指導農民進行精細化的種植管理,從而有效地將個體的經驗轉化為行業和體系的標準。
周昕從電腦數據庫中隨手調出一張西藍花生長過程曲線圖。記者看到,圖中顯示了多條不同顏色的曲線,分別代表著不同階段西藍花的株高、重量、葉片數量等數據。這是一張從實際田地中采集來的生產實測圖。
“按照出口西藍花的商品規格要求,當西藍花現蕾時,作物株高不應超過35厘米。但從這張曲線圖上可以明顯地看出來,實際株高已經超標,甚至達到了48厘米。這表明種植過程中菜農對水肥控制不當,造成作物徒長,由此可推知整個基地的西藍花不合格的概率較高。”周昕說,這張圖不但農業專家能一眼看明白,農民自己也一目了然,馬上就能明白問題所在。這樣,“慧種地”通過將種植生產過程中的多維度數據更直觀地呈現給種植主體,以輔佐其優化種植決策,給農民指明了今后的優化方向。
“慧種地”通過多年來采集各地的土壤成分、氣象條件、生產管理等基礎性數據,并梳理各類數據之間的內在關系,不斷優化各類農作物的種植管理模型,再反向作用于農業生產實踐,用以指導農業經營主體何時施肥、如何管理、何時采收,幫助他們進行生產管理決策;并通過告訴生產者田間是否缺水缺肥、如何改進管理等,從而不斷改進和優化農事行為。
據介紹,中農普惠將建立的西藍花種植管理模型應用于山西省文水縣試驗基地。通過3年的基地數據驗證,清楚地證明了“慧種地”的價值:每畝種植成本較往年平均下降約19%,每畝采收數量及優質產品數量較往年平均分別提高3%和16%。
為農業產業鏈賦能
周昕認為,當前,我國農產品總量問題已得到較好解決,有些農產品甚至出現季節性過剩,但結構性矛盾仍將在較長時期內存在,突出表現為一般農產品供給充足,綠色、優質、品牌農產品相對不足。質量不高、結構失衡問題的存在,制約著現代農業的發展。
中農普惠經常被這個問題所困擾。“到了收獲季節,客戶指定我們供應某個標準的馬鈴薯品種,我們的眾多采貨員天天馬不停蹄地在各產區奔波,忙得團團轉,卻還是找不到足夠的好貨源。”周昕說,分銷商要求他們一年四季有穩定的、優質的、成規模的農產品供應,而他們受制于農產品生產的季節性和農業生產者的經營規模,常常陷入被動局面。兩年來,隨著“慧種地”在種植領域的穩步推廣應用,使得種植大戶生產出來的蔬菜水果過程可控、質量可期、總量可保,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這種不利狀況。
“慧種地”可以明顯地優化供應鏈環節。在一個3000畝規模的西藍花種植基地,中農普惠發現,使用“慧種地”并輔以在基地附近建立產地倉儲設施,針對農作物從種到收再到采后加工及流通,進行有計劃、標準化地規劃安排,西藍花在該過程中的損耗率僅為7%,而同行業的損耗率平均達20%以上。
讓人看得見摸得著的還有,“慧種地”可有效提高商品化率。“不符合規范的非標準農產品肯定永遠存在,但‘慧種地’能直接提高農產品的達標率。”周昕說,這等于提高了農產品的優質率,可以直接促進農民增收。比如向韓國出口的西藍花,對方要求每箱裝28棵菜,這就要求西藍花大小、重量必須整齊劃一。假設一畝地種3000棵西藍花,往年符合要求的有2400棵,可裝約86箱;有了“慧種地”的支持,采收后符合要求的達2800棵,可裝100箱。商品化率由80%提高到了93%,效益一下提高了10%以上。
為農業產業鏈上的參與者賦能,讓農業生產更有效率,讓農產品流通更具效益,這正是中農普惠的初心。
助農業服務迭代升級
可以肯定,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將是未來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中農普惠從成立之初就從農業種植環節入手,借助“慧種地”幫助規模化種植經營主體將幾十年的種植經驗結構化、數據化,并予以沉淀,使經驗可觀、可感、可優化。
周昕介紹,“慧種地”為農業服務帶來的便利,可以概括為管人管錢管事、省錢省時省力。比如人都去哪兒了?在哪些地方停留過?員工都干了些什么活?“慧種地”對這些問題都有記錄,可以幫助實現“管人”功能。用了多少肥料農藥?哪里預算超支了?這些疑問均可由“管錢”“管事”功能方便獲得。
“慧種地”的功能多而強。與傳統農業的管理、記錄方式相比,經營主體不必直接下基地查看作物長勢,可由巡檢人員定點定時上傳照片查看;統計作物產量及核算成本,人工一般需要兩周左右,而“慧種地”可實時統計;根據上一季種植的數據,分析優化下一季種植投入,提供*優解決方案……“慧種地”提供的這些技術便利和決策依據,為生產者省錢省時省力。
“這么高大上的東西,其實并不貴。”周昕說,一套“慧種地”系統的年費不過幾千元,即使搭配上專業的物聯網數據采集終端設備,也僅需兩萬多元,平均到規模化的農場或基地,每畝地不過幾元。性價比高,客戶自然樂于接受,這也是中農普惠能夠吸引到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下屬企業供銷e家領頭投資的原因之一。
據了解,現在“慧種地”覆蓋面積已達850多萬畝,品種以經濟作物為主。作為目前國內應用面積*廣的智能工具之一,“慧種地”主要應用的作物有內蒙古等北方地區的馬鈴薯,廣西、四川、重慶等南方地區的柑橘,還有山西等中西部地區的洋蔥、西藍花、胡蘿卜等蔬菜水果共計43個品類。
根據中農普惠的規劃,到2020年“慧種地”平臺將覆蓋經濟作物面積3000萬畝,使用“慧種地”的大型農業經營主體將達到5000家、工具用戶將達到16萬個,覆蓋農作物品類100個。同時,“慧種地”平臺還將深入研究各種農作物的生長規律和農事特點,到2020年將完成8類作物種植管理模型的研發輸出。
在加深“慧種地”推廣及應用的同時,中農普惠還將依托其股東及合作伙伴的資源,為“慧種地”客戶提供更多元更豐富的產業服務,包括農資供應、農機租賃、農業金融服務以及農產品交易服務等。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