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工作會在鄭州市召開,主要回顧和總結了我省農業科技創新和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工作,并部署今后工作。
10年來,體系成績亮眼
2010年10月,我省在全國首批啟動了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工作。實施近十年來,體系積極推動種養結構調優、加工能力調強、經營規模調大、產業鏈條調長,研發了一批產量、質量和抗性突出的作物新品種,集成了一批節本增效、綠色安全、智能機械化的栽培技術模式,指導建設了一批科技含量高、技術適用性廣、示范帶動性強的試驗示范基地,深入一線及時發現生產問題,形成綜合技術解決方案,顯著提高了我省農業科技實力,有力推動了產業轉型升級,支撐了全省乃至國家糧食連年豐產、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農民持續增收。
通過審定(登記)新品種247個,約占我省總數的1/3,累計應用面積超過6.2億畝。
體系專家聯結服務基層農技推廣區域(鄉鎮)站和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692個,指導建設示范基地803個,集成推廣配套技術299項。
體系專家長期堅守于我省脫貧攻堅一線,2018年,12個體系在貧困地區開展技術服務宣講活動782次,受益群眾達9.7萬人次。
體系先后聘請120名專家成員,超過70%的專家成員為正*職稱。
為產業賦能為經營主體解難
會上,來自省產業技術體系的專家、體系的服務對象等紛紛發言,從生產實際出發,為產業體系發展建言獻策。
“核心技術是企業的生命線,偷不來、搶不來,企業的競爭力必須依靠創新引領和智力支持。”河南世紀香食用菌公司總經理李偉鵬說,我省食用菌產量和產值連續14年居全國*位,在產業扶貧和農民致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則得益于我省科技和機制的持續創新。
李偉鵬介紹說,成立于2002年的世紀香食用菌公司,正是我省現代農業技術體系服務農業企業的一個縮影。在眾多專家的指導下,公司攻克了多項“卡脖子”技術,科技與產業的結合,夯實了產業創新的基礎。如今,一批省級以上創新基地已經落戶。
來自新安縣的紅薯大王、朝源種植合作社王麗濤則在會上向專家提出了需求,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的瓶頸之一就是新品種和新技術,迫切需要更多的專家和農技人員走進田間地頭,加大農業科技創新推廣全程服務。
圍繞鄉村振興科技成果高質量供給
未來,省產業技術體系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和科技興農戰略,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堅持自主創新和開放創新一起抓,圍繞制約農業產業和區域發展的技術難題,增強新品種、新裝備、新產品、新技術和新模式等科技成果供給,提升科技對農業質量效益競爭力和農村生態環境改善的支撐水平,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在具體工作中,著力優化科技資源布局,引導各類科技資源向鄉村振興的重點領域和重點研究方向集聚,逐步構建覆蓋我省優質高效種養品種的科技創新體系;著力加快創新導向轉變和服務重心調整,開展全產業鏈協同攻關,在創新方向上實現從注重數量為主,向數量質量效益并重轉變,在創新重點上瞄準節本增效、質量安全、綠色生態等短板弱項,在服務內容上強化區域性生產技術模式研究和大面積推廣應用;著力加強體系內外協同合作,擴大體系之間的交流合作,鼓勵發揮多學科聯合作戰的優勢;著力服務好農業產業扶貧,進一步向貧困地區傾斜,統籌協調其分包片區技術扶貧工作;著力深化管理機制創新。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