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發展是興國之道、強國之策。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農業農村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了《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2018-2022年)》(以下簡稱《規劃》),對實施質量興農戰略作出具體安排。要全面貫徹落實《規劃》部署要求,大力實施質量興農戰略,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
一、我國農業發展進入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的新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增強,為農業轉向提質導向打下了堅實的數量基礎;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穩步推進,優質農產品生產布局初步形成,為質量興農奠定了產業基礎;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和分子育種等現代生物技術應用領域不斷拓展,新品種新裝備不斷涌現,為質量興農注入了強勁動力;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等社會化服務發展迅速,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深入發展,為形成質量保證共同體創造了條件;農村電商、創意農業、農文旅結合等新業態不斷涌現,農業多種功能不斷拓展,為推進質量興農開辟了新途徑。我國農業發展已進入新階段,有條件、有能力把質量效益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
二、準確把握推進質量興農的基本路徑
(一)綠色化。推進投入品減量化,建立健全測土配方與按方施肥有效機制,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推進生產清潔化,集成推廣節水節肥節藥等清潔生產技術,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加快推廣水產健康養殖。推進廢棄物資源化,大力推進畜禽糞污治理,全面開展農膜“白色污染”防治和秸稈綜合利用,基本實現秸稈、畜禽糞污、廢舊農膜資源化利用。推進產業模式生態化,積極推廣“豬—沼—果”、稻漁綜合種養等種養結合模式,發展糧改飼和種養結合型循環農業。
(二)優質化。構建優勢區域布局,實施專業化生產,打造一批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推進重大科研聯合攻關,培育推廣一批適應機械化生產、優質多抗廣適的新品種。擴大優質稻米、強筋弱筋小麥、高油高蛋白大豆等優質大宗農產品生產,加快發展優質水果茶葉蔬菜,因地制宜發展優質飼草料。以“菜籃子”大縣、畜牧大縣為重點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加快建設一批小麥、生鮮乳等農產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促進農產品適銷對路、優質優價。
(三)特色化。立足縣域資源稟賦、土壤類型和氣候條件,以糧棉油、果菜茶、食用菌、雜糧雜豆、薯類、特色養殖等產業為重點,每個縣選準適合本縣的優勢主導產業,聚集現代生產要素,從現代種養到加工流通、品牌營銷、休閑旅游,推進全產業鏈開發,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形成農業優勢主導產業集群,打造鄉村產業興旺的支點和平臺。
(四)品牌化。加快推進農產品綠色、有機等農產品認證,加強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分類推進農業品牌建設,以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為重點,塑強一批區域公用品牌;以“兩區”為主要載體,培育一批“大而優”的大宗農產品品牌;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主,創建一批地域特色鮮明的特色農產品品牌;以農業企業為主,打造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品牌。
三、以更有力舉措推動質量興農任務落實
(一)推行綠色生產方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加快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實現畜牧大縣全覆蓋。深入推進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規模保持在3000萬畝以上。擴大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鞏固化肥農藥“負增長”成效。持續開展農膜回收和秸稈綜合利用試點示范。強化漁業資源養護,全面實施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區禁捕。繼續開展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認定。
(二)推進農業全程標準化,增加綠色優質安全農產品供給。以農獸藥殘留等為重點制修訂3500項強制性標準,加快健全覆蓋全環節的農業質量標準體系。嚴格農業生產過程管控,指導建立農產品生產記錄臺賬,加快推進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按標生產。加強農業品牌建設監管,建立中國農業品牌目錄和動態調整機制。
(三)推動全產業鏈開發,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加強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大力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推進產業園與農村社區、田園鄉村、旅游景區聯動建設。實施產業興村強縣行動,創建一批農產品專業村和加工強鎮,推進加工在鎮、基地在村、增收在戶。打造一批鄉村版眾創空間、創業見習基地、示范孵化基地,吸引農民工、企業家、科技人員回鄉創業創新。
(四)加強質量監管,確保“舌尖上的安全”。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監管力度,強化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及預警。推廣應用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構建從產地到市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體系。推動建立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推進市場準入與合格證制度相銜接。深入開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活動,打造農產品質量安全樣板。制定全國統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計劃,加快建設以國家為龍頭、省為骨干、地市為基礎、縣鄉為補充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網絡。集中開展農資打假行動。
(五)加快科技創新,增強農業發展動能。推動科研投入更多投向綠色發展、質量提升等方面,組織開展農產品品質評定、質量檢測等共性關鍵技術研究。推進大宗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支持玉米機收、水稻機插、丘陵山區農機作業等薄弱環節農機裝備研發推廣。分級建立質量導向的農技推廣目錄,基層農技推廣經費優先用于優良特色品種和節本增效技術推廣應用。加快建立農業資源臺賬,建設“天空地”一體化的農業遙感應用體系。
(六)加強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強化人才隊伍支撐。完善家庭農場人才培育機制,支持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動建立職業農民制度,年均培訓新型職業農民100萬人次以上。加快培育專業化農業服務組織,大力推廣生產托管等社會化服務模式,幫助小農戶對接市場。深化農墾改革,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墾企業集團。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