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來,山東省啟動實施的鄉村振興“十百千”工程,從全省選擇10個縣(市、區)、100個鄉(鎮、街)、1000個村,開展示范創建工作。臨邑縣搶抓機遇,實行“1+5”工作體系,把《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分解任務,在一個總協調辦公室協調下,分設5個方面專業辦公室,從“人才振興、組織振興”“產業興旺”“鄉風文明”“生活富裕”“治理有效”5個方面,定節點、計“里程”,真抓實干,創新發展,繪出了一幅鄉村振興的新畫卷。
產業“里程”:56家農業龍頭企業相繼落戶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臨邑縣堅持科技強農,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使農業產業跳出了傳統的“老路子”,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這里的智慧農業大棚,利用物聯網技術、采用全自動化設施,所有設施都圍繞作物植株的生長需求而設計。凱盛浩豐(德州)智慧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馬鐵軍介紹:“現在每平方米可生產85公斤番茄,畝均年產量是普通農業大棚的3-5倍。”
憑借鄉村振興的東風,該縣已有56家農業龍頭企業相繼落戶。目前,投資7.2億元的先禾花海產業園已流轉土地8000畝,投資2.5億元的北京馥郁苗木基地全面開工,華萊士(北方)生產基地項目、漢世偉生豬養殖即將竣工。
生態“里程”:美麗鄉村60余個,覆蓋率達到30%
初春,雖然天氣稍冷,但前往臨邑縣前楊村的觀光游客絲毫不減。一望無際的花海,仿佛人間仙境,與鄉村美景交相輝映的古色古香農家景致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觀賞。
而今,豈止是前楊村,東西張、小龐、東宮……這一個個別具特色的村莊都是臨邑縣美麗鄉村建設的“樣板”。值得一提的是,宿安鄉及臨邑鎮后龐村等5個村莊入選山東省鄉村振興“十百千”示范創建工程,初步探索了一條鄉村振興樣板帶。
臨邑縣以“高標準、全覆蓋、創示范”為目標,聚焦聚力農村“七改”,大力推進生態建設,打造美麗鄉村60余個,覆蓋率達到30%,涌現出臨盤前楊、林子東西張等一批鄉村旅游示范村。同時,臨邑縣持續推進農村“三大革命”,通過進一步加快推進農村環衛一體化、農村清潔取暖改造、農村“廁所革命”等渠道,多措并舉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另外,完成農村清潔取暖改造5300余戶,農村旱廁改造1.2萬戶,實現了農村無害化廁所全覆蓋。
文化“里程”:76個村級實踐站投入使用
“擼起袖子加油干”“百善孝為先”……走在臨邑鄉村的大街小巷,“講文明·樹新風”的主題墻畫隨處可見。越來越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公園、手繪文化墻融入鄉間,成為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
鄉風文明建設不僅看得見,還能感受得到。在林子鎮趙龍崗村的道德模范宣傳欄中,好婆婆、好媳婦等典型人物的笑臉聚集在一起,她們的事跡在村民的口中傳頌。“宣傳欄上的好婆婆、好媳婦,都是俺們身邊的大家公認的典型。目的就是通過典型的引領,帶動改善村風民風。現在村里風氣正、人心齊,村民都盯著自己能不能評上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婦。”趙龍崗村黨支部書記鄭金輝說。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所在。臨邑縣將文明村鎮創建作為樹立文明鄉風的主要抓手,組織群眾開展星級文明家庭、“咱老百姓身邊的道德模范”、好婆婆好媳婦等系列評選活動,選出一批代表性強、群眾認可的先進典型。同時,扎實推進縣、鄉、村三級文明實踐中心(站)建設,縣級成立志愿服務總隊,鄉鎮(街道)實現分中心全覆蓋,76個村級實踐站投入使用。另外,深入推進移風易俗,明確婚喪禮俗“十提倡十反對”,讓村莊治理有約可依,群眾辦事有標可行。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