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玩意真省力!”恩施市三岔鎮鴉沐羽村323畝連片馬鈴薯基地,山地單軌運輸車的銀色金屬軌道盤繞在土壟間,鎮農業服務中心技術員江海軍正在調試運輸車發動機。圍觀的村民七嘴八舌,對眼前的機器充滿好奇和期待。
基地里,馬鈴薯出芽甚好,似乎鉚足勁兒,要在5月底全國馬鈴薯大會上驚艷亮相。
據介紹,這套設備投入使用后,一車可載重200公斤,只需10分鐘,幾百米外的農資和馬鈴薯就可運達目的地。
鴉沐羽村位于三岔鎮東北10公里處,海拔1000米,土地肥沃,陽光充足,是典型的二高山,加之鄰近州農科院天池山科研基地,具備得天獨厚的馬鈴薯種植條件。目前,全村馬鈴薯種植面積超過1500畝。
鴉沐羽村支書熊緒祥從2013年開始種植馬鈴薯,每年不低于100畝。在他的帶領下,村里的種植大戶越來越多。村里陸續引進市場主體,實行訂單種植,馬鈴薯種植效率和收益穩步增長。
熊緒祥算了一筆賬:一畝地流轉租金400元,加上種薯、肥料、人工等,總成本2200元左右;每畝收獲馬鈴薯2000公斤,按今年的保護價每公斤1.6元計算,銷售收入3200元,除去成本,100畝收入10萬元不在話下。就普通農戶而言,土地租金加上基地務工,一年下來增收幾千元。
為做大馬鈴薯產業,三岔鎮實行統一品種、肥料、技術、收購加工,并引進山地運輸車、全自動馬鈴薯晚疫病預警系統等高科技農機和技術,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10余名技術員個個都有聯系村,為農戶提供保姆式技術服務。
基地不遠處的原村小學校內,湖北里仁公司的工人正在安裝生產線,這是三岔鎮延伸馬鈴薯產業鏈的落地項目。項目總投資2000萬元,基地出產的馬鈴薯30分鐘內即可進入生產線,變成馬鈴薯全粉,再加工成馬鈴薯面條銷往全國各地。
為了提高產業化率,三岔鎮還陸續引進另外3家深加工企業,投產后可提取硒蛋白、加工全粉和其他土豆食品。
與此同時,恩施市投資上千萬元的硒土豆商品化處理中心正在加緊建設。該中心位于三岔鎮陽天坪村,占地7843平方米,集馬鈴薯展示、交易、貯藏、加工、電子商務、無公害檢驗檢測等功能于一體,預計下個月竣工投運。
全國馬鈴薯大會召開在即,作為大會種植展示區,鴉沐羽基地技術負責人蔡俊平正在對基地布局進行全新調整:按照產量、覆膜、套種將基地分成8個展示區,每塊地邊緣留下1.5米寬作為人行步道,并種上草皮,行走其間“就不會沾上一點土”。
三岔鎮鎮長譚海鷹則有更大的計劃:“5月底,正是馬鈴薯開花的時候,早熟馬鈴薯已經出土,一邊吃馬鈴薯一邊賞花,全鏈條產業一一展現,三岔的‘金豆豆’必將邁出產銷跨越的一步。”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