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3日,農歷戊戌秋分,是一個載入史冊的日子,*中國農民豐收節在萬眾期盼中隆盛而至、宏大啟幕。經黨中央批準、國務院批復,每年的秋分日這*被確定為中國農民豐收節。在國家層面專門為億萬農民設立一個法定節日,上下五千年,亙古開先河,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農耕文化積淀厚重、璀璨輝煌。從遠古先民擊壤而歌,到三千多年前甲骨文“年”字的祭谷表意,再到歷久成俗的“籍田禮”,祝愿五谷豐登、六畜興旺、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傳統習俗綿延不絕,一脈相承。中國農民豐收節之設立,傳承弘揚了豐富而多彩的祈盼豐收、歡慶豐收的中華*農耕文化傳統,是提升民族精神的價值認同、禮贊億萬農民的卓著貢獻、凝聚鄉村振興的磅礴偉力、扎牢“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新時代新民俗。“豐收節”蘊含著*鮮明的核心價值內涵,鐫刻著*鮮活的“三農”情懷印記。
“豐收節”具有強烈的時代性與人民性,極大提振了億萬農民的精氣神,是體現黨中央深切關懷的節日
國以農為本,民以食為天。我國是農業大國,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豐收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高度贊揚億萬農民的偉大貢獻,向他們致以節日祝賀和良好祝愿。重要講話飽含深情、字字珠璣、寓意深刻,對辦好“豐收節”寄予厚望,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愛農親民的博大情懷和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在改革開放40年再出發的起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創設農民主體的專屬節日具有鮮明的價值取向和文化標志,更凸顯出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倳洔嘏瘍|萬人民的重要講話和殷殷關懷,如十里春風,千年香醇,沁潤心田,迅速傳遍神州大地,激起強烈反響,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贏脫貧攻堅戰、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夯實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是黨中央研究決定的,進一步彰顯了“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基礎地位,是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40年前,決定當代中國命運前途的改革開放,發端于農村。今天,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在農業,難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充分證明,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三農”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地位不可改變、不可動搖。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是黨中央高瞻遠矚、深謀遠慮的英明決策,是重農愛農、強本固基的重大舉措,是順應潮流、深得民心的偉大創舉。*“豐收節”后,總書記就來到“祖國糧倉”北大荒,“喜看稻菽千重浪”,雙手捧起一碗米,再次強調抓好糧食生產、端牢中國飯碗不可須臾松懈。語重心長的諄諄告誡,如洪鐘大呂,振聾發聵,直抵人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農民在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等各個歷史時期都作出了重大貢獻。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豐收節”的設立,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與生俱來的人民性特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舉辦“豐收節”是對億萬農民辛勤耕耘的致敬和禮贊,是順應廣大農民的新要求、新期待,讓他們享有更多實實在在的榮譽感、獲得感、幸福感,也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宏偉目標的實際舉措。
*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成功舉辦,是黨中央英明決策得民心、順民意、謀民利的豐碩成果。據不完全統計,在*“豐收節”來臨之際,億萬農民歡欣鼓舞,3000多萬農民現場參與了5000多場慶豐收活動,廣袤的農村大地一片歡騰。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從大山深處到遼闊牧區,從雪域高原到濱海漁場,普天同慶,舉國共賀,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村村敲響起歡慶的鑼鼓。金秋時節真正成為了全國人民的“豐收季”和“歡樂季”,充分展示了農村改革發展的巨大成就,展現出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和新時代的精神風貌。新疆庫車縣舉辦“園·緣·圓·援·愿”豐收節活動,數萬名各族群眾手拉手心連心齊跳民族團結舞。小崗村“大包干”帶頭人嚴金昌說:“今天的農民真幸福,習近平總書記對農民的感情深,中央專門設立了農民豐收節,為農民的豐收喝彩,農民朋友更應該擼起袖子加油干,小崗村人民一定不會辜負總書記的囑托,要為明天的幸福而奮斗。”社會各界備受鼓舞和振奮,積極參與各種活動,紛紛抒發喜悅心情,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點贊,人民群眾與黨和政府的感情距離貼得更近了,激發起億萬農民投身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凝聚起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強大力量。
“豐收節”始終堅持傳承性與創新性,重在塑造新時代新民俗,是屬于億萬農民朋友自己的節日
傳統節日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濃縮了數千年文明進程的精神內核和豐富內涵。“豐收節”天生具有農耕文化的基因,必須深入挖掘其農耕文化的根與魂,深刻闡釋其時代賦予的精神文化價值。同時,必須注重節日符號、儀式與節日內涵的協和統一,實現塑形與鑄魂并重,歡慶與教化并舉,通過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營造新時代的核心價值體系、高尚道德情懷和奮發歡樂氛圍,讓節慶活動真正深入億萬農民的內心,從而獲得強大生命力,這是中國農民豐收節的題中應有之義。
中華*傳統農耕文化承載著億萬農民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建設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柱。中國農民豐收節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深入挖掘*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賦予新的民俗內涵和時代意義,以現代社會的文化生產方式、表現方式、傳播方式、體驗方式,讓傳統農耕文化活起來,興起來,傳下去,展現中華*文化特有的家國情懷和文化自信,從而形成億萬農民的新民俗新風尚,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融合互動、相得益彰,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基于這樣的目標宗旨,*“豐收節”的組織指導工作秉持因地制宜、節儉隆重、農民主體、開放搞活的辦節原則,采取了“1+6+N”(1個主場+6個分會場+各地系列活動)和“5個100”(100個特色村莊、100個品牌農產品、100個鄉村文化活動、100個鄉村美食、100個鄉村旅游線路)的框架范式,精心策劃設計組織各項活動,切實有效地引導各地在傳承基礎上開拓創新,呈現出上下聯動、遍地開花、內涵豐富、喜慶熱烈的特征,形成了農民節日農民辦、農民節日農民樂、農民節日全民享的態勢,極大地增強了廣大農民群眾的自豪感、幸福感、獲得感。56個民族的農民代表、全國“十佳農民”和北京郊區農民群眾歡聚在設于中國農業博物館的北京主場,歡天喜地迎豐收。胡春華副總理出席主場活動并致辭,要求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以辦好“豐收節”為契機,大力弘揚中華農耕文明,彰顯鄉村價值,營造全社會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的濃厚氛圍。浙江安吉余村、陜西楊凌、黑龍江綏化、安徽滁州、四川都江堰、廣東梅州等6個分會場和各省歡慶活動好戲連臺、精彩紛呈。河南、江西、湖南、內蒙古、福建等地舉辦插秧比賽、運糧競技、賽豬賽馬、抓魚捉蝦等活動,體驗農事慶豐收。各地舉辦的活動中,引入傳統習俗與現代生活相交融的文化元素和過節方式,多樣化、個性化、參與性、互動性特征明顯。農民文藝演出、鄉村美食品鑒、民俗文化表演、特色農產品展示和農民體育競賽占有相當大比例。“豐收節”文化符號的設計也充分體現出了時代性,符合當代審美取向。由17個部委組成的組織指導委員會在全社會廣泛征集的基礎上,推出了主題標識、主題歌、紀念郵票、豐收盛鼎、“豐收節”網站和微信公眾號等,成為寶貴的當代精品,也是一筆濃重的文化遺產。
“豐收節”突出體現民族性與地域性,保護提升多樣的民俗傳統,是與各地涉農節慶緊密相連的節日
中國農民豐收節是在國家層面設立的各民族共同參與、共慶豐收的節日,與各地原有民俗不是替代關系,而是繼承和弘揚各地慶豐收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區域交流的良好媒介。豐收的歡慶民俗源于農民對土地的敬重和對勞動的熱愛,源于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和對鄉土民俗的感動。*“豐收節”特別注重農民主體和因地制宜辦節日的原則,特別注重保護提升特色民間民俗傳統,不搞千篇一律,不搞多的規定動作,把活動重心下沉到縣鄉村,下沉到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各類農業產業園區和基地。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民族、各地域因地理位置、自然條件、資源稟賦、文化環境不同,形成了多樣化的慶五谷豐登、盼國泰民安的民風民俗,這些特色鮮明的民俗文化色彩繽紛、風情各異、交相輝映、爭奇斗艷,可以讓人懷憶鄉愁、回味流年、記住根脈,可以讓人體認過去、珍視現在、創新未來。保護開發利用農業的多種功能和鄉村的多元價值,是實現鄉村“五大振興”特別是文化振興的著力點,也是國家民族發展進步的源動力。苗族的蘆笙節、彝族的火把節、珞巴族的昂德林節、瑤族的耍望節、蒙古族的那達慕等等,是我國少數民族慶豐收習俗的典型代表。我們注重發揮相關政府部門和協會組織的協調作用,重點支持鄉村特色節日活動,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保護民族民間節日文化的多樣性,引導各地辦好有地域特色的節日民俗活動,把節慶活動作為展示民族文化和民俗風情的重要空間,以獨具特色的節日品牌增強傳統節日的吸引力。
各地的節慶活動突出了當地特色,主題鮮明,催生了一批民俗文化、休閑觀光、采摘體驗、農業嘉年華等知名品牌。廣西、貴州、湖北等地開展民族服飾巡游、飾物制作、民歌對唱等民俗活動,西藏、浙江、云南等地舉辦望果節、開漁節、新米節等傳統活動,為千萬家庭留下難以忘懷的記憶。農民無疑是“豐收節”的主人,讓農民獲得*快樂的節日體驗,是我們始終不忘的初心。從實踐看,各地各民族的農民群眾慶豐收、享豐收、話豐收、曬豐收、賽豐收,真正成了節日的主角。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物產豐富、底蘊深厚,隨著新時代新民俗的延伸和拓展,堅持突出農民主體,突出地方特色,堅持不懈一年一年地辦下去,中國農民豐收節必將成為世界上*有特色、*聚人氣、*富情懷、*具張力的農民節日。
“豐收節”牢牢把握開放性與市場性,不斷提升社會認知和參與度,是動員社會各界助力鄉村振興的節日
培育節日市場,發揮市場對節慶的推動作用,是當代節慶活動的成功經驗。通過政策扶持和凝聚社會共識,以“豐收節”促進產業大發展、市場大繁榮、環境大改善、文化大提升是組織實施節慶活動的目的初衷。中國農民豐收節作為廣大農民歡慶豐收、享受豐收的嘉年華,通過異彩紛呈的節慶活動,搭建了城鄉互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大平臺,既打開市場服務市民豐富“菜籃子”,又幫助農民增收致富鼓起“錢袋子”,助力農產品優質優價、豐產豐收,從而讓廣大農民獲得真金白銀的經濟收益和福利實惠。據調查,不僅農民想過豐收節,市民也想過豐收節。節日期間,城市居民紛紛回到鄉村尋根溯源,體驗農事之艱辛,享受農耕之樂趣,品味鄉村之風情,鄉村旅游占各地節慶活動的比例達到45%以上。社會各界通過品牌農產品推介、農產品網絡銷售、流通費用減免等方式,多措并舉促進農民增收。為“豐收節”配套設計的慶豐收全民購物節,給農民帶來了客流,產生了廣告效應,提升了品牌價值,線上線下農產品銷售異常熱絡。各大電商企業鼎力相助,阿里巴巴組織7萬場農產品直播,京東開展1000場現場推介活動,蘇寧近7000家門店全面參與豐收購物節,全國各地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紛紛開展豐收大集促銷活動,農產品網絡銷售額突破200億元。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讓利農民、讓利市民,也讓全社會分享到豐收節的快樂。
中國農民豐收節既是億萬農民慶豐收、曬豐收的節日,也是全社會享豐收、助增收的節日,必須注重開放思維辦節日,注重發揮社會和市場的力量,引導資金、人才、技術等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聚集,為“豐收節”注入新動力,更廣泛地提升社會認知。善用現代傳媒,制造“輿論盛宴”,搭建社會參與平臺,是“豐收節”開放辦節的重要做法。統計顯示,*“豐收節”期間,新聞媒體通過專題報道、現場連線、VR直播等方式,充分展示各地的精彩活動。新浪微博197個與中國農民豐收節有關的微話題,閱讀量3天突破6億次,其中共青團中央的“我和我的家鄉”微博話題點擊超3.1億次。微博中的政務微博和網絡大V表現活躍,熱情宣傳家鄉、推薦農產品,微信中出現大量閱讀量10萬+的文章,豐收節成為朋友圈的熱點焦點。央視綜合頻道開設《金秋時節慶豐收》專題節目,焦點訪談和新聞“1+1”制作專輯,文藝頻道在中秋晚會設置豐收節板塊,農業頻道連續15天推出系列慶豐收節目,人民日報開設“秋收一線”專欄,新華社全媒頭條播發《豐收,九月的味道》,農民日報刊發了《中國農民禮贊》,“豐收節”官網與人民網合作推出大型在線訪談,進行*直播等等。各大主流媒體和新媒體多角度、全方位開展宣傳報道,使農民豐收節霸版刷屏,構成一道亮麗風景線,也向海內外展現了新時代中國農業農村農民的新成就新風采,大大提升了“豐收節”的社會共識。“豐收節”被網絡選為2018年度十大新詞語,被新華社評為2018年度國內十大新聞。國際社會對“豐收節”也廣泛關注和報道,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國際農業發展基金等國際組織和數十個國家向我致以節日祝賀。
歡慶農民豐收節,是大國盛世的*強音,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動員令,是激發農民群眾和全社會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新契機,是匯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磅礴力量的集結號!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堅定不移、持之以恒地辦下去,讓農民豐收節的慶典深入農村基層、深入農民心扉,將其打造成全社會認同的*熱烈、*隆重、*有特色、*接地氣的節日,打造成像春節一樣全民參與、農民滿意的新民俗,是時代賦予我們這代人的光榮使命。參與歷史,創造歷史,與有榮焉,幸甚至哉!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