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田園綜合體”成為網絡熱詞。自從這個詞在2017年被寫進中央一號文件以來,“田園綜合體”建設浪潮席卷大江南北。“田園綜合體”,顧名思義,就是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和鄉村綜合發展模式。而作為農業綜合開發的一種新嘗試,“田園綜合體”也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有益探索,如今,它不僅成為了文旅資本的寵兒,也成為了中產階級安放鄉愁的載體。
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徐春暉說,我國*早的“田園綜合體”是在“中國水蜜桃之鄉”的無錫陽山鎮落地實踐,經過幾年的整合與探索,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和田園社區等產業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橫空出世,當地人更是把陽山的人文底蘊 “億年火山、萬畝桃林、千年古剎、百年書院”進行了自然的融合,而溫泉+住宿品質升級,兒童游樂主題IP升級,文創+購物體驗升級,更是吸引了大批城里人的紛至沓來;山東也是率先發布“田園綜合體”地方標準,山東臨沂朱家林的“田園客廳”,打造出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福建五夫鎮建設五大功能區,打造“清新福建”“美麗武夷”“悠閑五夫”*“田園綜合體”;廣西打造的“美麗南方”,凸顯壯鄉風情,形成 “一軸兩翼三帶八區”總體發展格局;海南打造的“絲路海口”,以“共享海南農莊”為抓手,發展“田園綜合體”。
作為全國8個“田園綜合體”示范試點之一以及甘肅省*“田園綜合體”,榆中縣城關鎮李家莊村從改造提升原有設施農業入手,逐步探索鄉村旅游、智慧農業、觀光采摘、創意文化等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新路徑,為當地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發展注入了新活力。當地農民高興地說,以前他們這里的大棚只種傳統的農作物,起早貪黑忙活一年,一個大棚的收入也就2萬元左右。而通過 “田園綜合體”建設,現在他們走上了集現代觀光、休閑、采摘于一體的發展模式,一個大棚的收入達到8萬元左右,翻了好幾倍。
其實每個農人都有一個田園夢,“田園綜合體”是開放的合作模式,是農業、文旅、地產的跨界融合,是新型田園鄉居生活的融合發展的商業模式。“田園綜合體”在發展的過程中要具備一定條件,比如功能定位一定要準確、基礎設施條件一定要完備、生態環境要好、政策措施要給力、當地帶動作用一定要顯著、運行管理要順暢等。在 “田園綜合體”中,一二三產業一定要互融互動,在發展的過程中,產業經濟結構要多元化;產品模式、土地開發模式要進行升級。
總之,“田園綜合體”的發展模式要凸顯當地特色,不可千篇一律,可以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也可以建設為鄉村養生養老基地;還可以培育宜居宜業的農業特色小鎮。作為“田園綜合體”建設的六大支撐體系,生產體系要夯實基礎,完善生產體系發展條件;產業體系要突出特色,打造涉農產業體系發展平臺;經營體系要創業創新,培育農業經營體系發展新動能;生態體系要突出綠色發展,構建鄉村生態體系屏障;服務體系要完善功能,補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短板;運行體系要形成合力,健全優化運行體系建設。“田園綜合體”的發展趨勢順應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順應了生態環境可持續的要求,也順應了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的要求。所以“田園綜合體”必將成為鄉村振興的主旋律。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相信隨著“田園綜合體”等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陶淵明式的田園式浪漫終將走進現代人的生活。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