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作為我國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的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行優質良種繁育和強筋小麥品種改良,全區30萬畝耕地,計劃建設15萬畝種子繁育田和15萬畝優質強筋小麥種植基地,積極推進小麥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品牌化營銷,不斷釋放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動能。
一是發展精致農業,做到“種得好”。兗州區以首期10萬畝糧食綠色高產高效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為抓手,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集中打造產能穩固的優質高效糧食生產基地。通過改善基礎設施,實施高產優質品牌創建項目,推廣小麥玉米一體化綠色增產模式等措施夯實糧食生產基礎。該區加快科技轉化,實現標準化種植由點到面的普及。以新的發展理念為引領,高標準建設了42個農業試驗示范點,示范點建設以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的試驗示范推廣為重點,以點帶面、示范引領,輻射帶動全區農業轉型升級,加快了全區農業產業化轉型升級步伐,現代農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二是樹立品牌意識,做到“銷得好”。牢固樹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念,打造魯西南小麥優質良種繁育基地。以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為重點,優化產品結構。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推進農業機械化、信息化,發展現代種業,加快農業科技推廣應用。全區擁有種子企業3家,種子繁育基地面積20萬畝,擁有濟南17等優良品種10個,年產優質小麥良種20萬噸,農民增加收入4000萬元。加強品牌培育,打造和培育農產品品牌。截至目前,兗州區種植業“三品一標”有效認證產品40個,安全優質品牌農產品在城鄉居民消費結構中的比例日益擴大。
三是拉長產業鏈條,做到“融得好”。以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為重點,優化產業體系。發揮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乘數效應,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把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休閑旅游融合起來發展,培育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更好滿足社會對農業的多樣化需求。該區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特別是大力支持主產區發展精深加工,加快消化糧食尤其是玉米庫存。大力引導扶持龍頭企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形成了以特色農產品為主導的農產品加工產業鏈條,形成了以“兗州麥”、優質玉米為主的農業產業鏈條,目前全區年加工轉化小麥80萬噸、玉米60萬噸、蔬菜6萬噸。
調研中也發現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缺乏科學合理的供給側改革發展規劃。糧食價格低位徘徊,導致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投資農業尤其是糧食生產的熱情不高。
分散經營,規模效益還沒有體現出來。兗州雖然土地流轉面積達到了6萬畝,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雖然取得好的態勢,但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難。
經營粗放。兗州糧食品牌知名度和競爭力不算太高,農產品缺乏個性化和差異化,優質安全的農產品供給不足,而低端“高產”的糧食往往供過于求。
品牌意識差,市場競爭力不強。單純追求數量而忽視糧食生產質量的問題依然存在,還沒有形成“兗州麥”獨特的品牌優勢,成為當前制約兗州農業產業化轉型升級的主要瓶頸。
兗州區應如何突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瓶頸?土地問題是解決農業產業化轉型升級面臨的首要問題。為此要創新方式加快土地流轉,一是加快農村集體土地確權頒證步伐,穩定農民土地預期,規避土地權屬糾紛,讓農民可以放心流轉土地;二是探索由農戶將承包地統一向村委集中再統*轉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機制;三是設立土地流轉專項資金,引導和鼓勵農戶采取轉包、租賃、互換、轉讓、入股等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促進土地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中。
糧食產業化生產要緊盯需求變化,走產量、質量并重的道路,根據區域特點積極調整種植結構。為此,下一步要做到市場有需要,產供有銜接,從追求糧食連續增產向提高糧食產能、品質上轉變,只要市場有需要,就可以“產”得出,“供”得上。培育“兗州麥”品牌,讓訂單闖天下。既要生產老百姓和企業都能增效的產品,不需要的少生產,還要樹立品牌意識,實行品種品牌化,注冊商標,提高產品質量,在品種、質量、包裝、市場銷路上下功夫。在打造魯西南小麥優質良種繁育基地的基礎上,抓好質量提升和品牌創建,打造和培育一批農產品品牌。堅持品牌戰略和創新驅動,把農業規模化經營成果與市場掛鉤,加大訂單農業的比例,減少種糧大戶銷售糧食的盲目性,逐漸形成全區優質糧食品牌效應。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