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農業強不強,歸根到底要靠質量來衡量,做優品質是農業發展壯大的底氣。質量興農戰略的發布,對我國農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作出了一系列部署,農業標準化、規模化、綠色化發展邁入了新階段
日前,《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2018—2022年)》正式印發。《規劃》提出,到2022年,質量興農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一個國家農業強不強,歸根到底要靠質量來衡量。”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說,農產品質量對現代農業至關重要,做實了就是生產力、做細了就是公信力、做強了就是競爭力。要大力實施質量興農戰略,推動農業標準化、規模化、綠色化發展。
嚴控農藥登記準入
“標準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基礎支撐。”中國工程院院士、食品科學檢測技術學專家龐國芳說,業內評價一個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首先看上市的農產品是否符合食用農產品安全標準。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新制定農殘限量標準2967項,完成獸藥殘留限量標準清理,新制定獸殘標準643項。
“農藥殘留是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朱恩林說,農藥管理部門嚴控高風險農藥登記準入,建立農藥登記綠色通道,加快生物農藥等低風險農藥的登記進程,并完成了50個小宗作物的藥效試驗,緩解作物用藥登記不足問題。
對養殖環節來說,獸藥是必不可少的投入品。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副局長王俊勛介紹,畜牧獸醫部門按照“四不批”原則嚴控獸藥準入關口。同時,堅決淘汰有安全隱患的獸藥,先后禁限用了9種抗菌藥;實施獸用抗菌藥減量化行動,創建了100家試點養殖場。
“圍繞農業綠色發展要求,清理一批與農業綠色發展不適應的標準,制定一批環境友好型綠色發展標準,以*的標準帶動*質量。”于康震說,要加快標準制修訂步伐,建立健全標準體系,修改完善現有標準,盡快改變目前標準數量偏少以及標準不適應等情況。加快制定農獸藥殘留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力爭到2020年使我國農獸藥殘留標準達到1萬項,覆蓋我國批準使用的農獸藥品種和主要農產品。
農產品瞄準高質量
隨著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發生變化,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逐漸由“量”轉“質”、由“多”轉“好”。如何適應這一變化?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劉長全認為,要發展綠色優質特色農產品,推動優質農產品供給數量提升,口感更好、品質更優、營養更均衡、特色更鮮明,有效滿足個性化、多樣化、高品質消費需求,讓主要農產品供給在高水平上實現均衡發展。
內蒙古是*的“黃金奶源帶”“肉羊產業帶”,牛奶、羊肉產量居全國首位。內蒙古農牧廳巡視員王國林說,內蒙古建立了全國*生鮮乳質量安全第三方檢驗測試中心,在全國率先出臺了《牛羊屠宰管理辦法》,年定量監測農畜水產品數量同比提高70%以上。
流通環節是鮮活水產品質量安全的關鍵。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巡視員牛寶俊說,廣東首創鮮活水產品冷鏈運輸模式,開發低溫暫養、自動化循環水、純氧配送等專利技術,讓鮮活水產品處于半冬眠狀態,實現從塘頭到市場全程閉環溫控管理,破解了鮮活水產品高密度遠程運輸50小時以上且存活率達99%以上的技術難題。
監管要堅持“零容忍”
業內人士表示,盡管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總體較好,但由于農業生產方式還顯粗放、市場秩序尚不規范、道德誠信亟待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仍然存在,即使是0.1%的比例,其*數依然不小。要堅持“零容忍”,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尤其要鼓勵新型經營主體按標生產,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在江西鷹潭貴溪市雷溪鎮金土地生態農業公司,剛采摘的白菜、萵苣等蔬菜經過稱重檢測后,被貼上二維碼標簽。用手機一掃,產地介紹、環境監測等信息一目了然。“實施質量安全追溯后,產品的競爭力有了明顯提升。”企業負責人徐閩洪說。從2017年起,鷹潭市大力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源頭可追溯、流向可跟蹤、信息可查詢、責任可追究,構建“從田頭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防線。
據介紹,全國多數省份著眼全程監管,已加快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浙江著力構建省、市、縣統一的全省追溯平臺,分批次推進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縣建設。福建將工商登記的1.5萬家食用農產品生產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全部納入“一品一碼”追溯管理。寧夏實現全省農業投入品經營主體在線管理全覆蓋。青海2/3的縣開展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試點。
《規劃》提出,要構建農產品追溯標準體系,完善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并與國家重要產品追溯管理平臺對接。到2022年,要建設追溯示范點28萬個,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域內80%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規模以上主體基本實現農產品可追溯。于康震表示,要在全國范圍推廣應用國家追溯平臺,建立數據交換與信息共享機制,推動各省已有平臺與國家追溯平臺有效對接和融合,倒逼生產者實施追溯管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