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部署鄉村發展“六大任務”農民日報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深入,通化市堅持依法自愿、產權明晰的原則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工作,促進全市土地規模經營和集約經營,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在通化縣果松鎮東明村,脫貧攻堅帶動村里發展扶貧產業,流轉土地25畝建起了食用菌廠。土地共同發展,村民抱團取暖,61歲的村民于會有流轉了自家的部分土地后,就在菌廠打工,在家門口拿雙份工資,增加個人的經濟收入的同時,整個東明村也實現了脫貧“摘帽”。于會有對記者說:“*100塊錢左右,不用出去找活了,咱們老百姓歲數大了,出去打不了工了,承包田出租后能掙點兒錢,再到廠里打點工還能掙點兒,生活會越來越好。”
東明村扶貧產業建設只是通化市土地流轉的一個縮影。土地流轉,產業發展,村民們踏上了增收致富之路。承包商、村集體在支付租金獲得經營權后,又雇用當地勞動力,吸收當地農民到地上務工,實現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就業,而在通化市農村土地流轉形式呈現多樣化,多以轉包、轉讓、互換、股份合作等方式為主。在流轉過程中,通化市59個鄉鎮農經機構充分利用各種媒介,加強對《農村土地承包法》、土地流轉的政策法規以及土地流轉必要性的宣傳,圍繞培育主導產業和優勢項目,引導農民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有償轉讓土地使用權,壯大特色產業規模。
通化市農經局工作人員介紹說:“全市在鄉鎮設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對土地流轉的信息、價格進行對外公示,起到了積極引導的作用。土地流轉可以集中連片經營,土地流轉之后,農民還可以出去打工,也可以到流轉土地的企業打工,收入這塊可以提高。此外,土地集中連片發展更便于管理。特別是現在有一些流轉到合作社、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的土地,人家會管理、懂技術,能把土地充分利用起來,土地的產出率提高到*化,比過去單打獨斗要好得多。”
截至目前,通化市共有土地流轉戶數64845戶,流轉面積為50706.01公頃,年流轉土地同比增長率在3%左右。越來越多的農民主動參與到土地流轉的進程中,實現由過去的“勸我流轉”到現在的“我要流轉”的轉變。全市各級農經部門將按照《通化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工作方案》要求,逐步推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工作,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加強對已流轉土地用途的監管,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健康發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