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蜜芽,国产老肥熟xxxx,好大好硬好爽免费视频,亚洲不卡一卡2卡三卡4卡5卡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安徽省:407萬畝高標準農田這樣建成
安徽省:407萬畝高標準農田這樣建成
農業網   時間:2019/4/9 9:40:00  來源:農民日報  閱讀數:362

  安徽省2018年全省下達高標準農田建設計劃425.3萬畝,實際建成407.2萬畝,成為當年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效明顯省份之一。在高標準農田建設方面,安徽有哪些經驗,今后將如何繼續發力,管理部門和基層對這項工作還有哪些建議?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安徽省農業綜合開發局局長孔少林。

  “五統一”凝聚工作合力

  孔少林介紹,作為全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和糧食凈調出省之一,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并大力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組織領導,切實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一是建立省級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二是構建了政府領導、部門合作、群眾參與的工作機制。農業、自然資源、發展改革、財政、水利、林業等部門緊密配合,地方群眾積極參與。三是形成了全省范圍內“五統一”的工作格局。在全省范圍內按“統一規劃布局、統籌建設資金、統一建設標準、統一監管考核、統一上圖入庫”的原則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

  近年來,安徽省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上科學安排任務,強化責任考核。按照“條塊結合、以條為主,突出重點、相對平衡”的原則,以糧食生產大縣、國家和省扶貧開發重點縣、高標準基本農田示范縣和現代農業示范區等為重點,科學規劃“十三五”時期高標準農田建設布局,合理安排分年度建設任務。從2017年開始,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納入省長與各市市長簽訂的年度目標責任書,強化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責任考核。

  在經費保障方面,安徽省積極籌措資金,強化省、市、縣三級財政統籌。2018年,安徽省共投入財政資金33.49億元,其中省財政投入29.97億元。此外,還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2018年共吸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社會資金8250.2萬元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

  制定科學評價辦法是關鍵

  “2018年機構改革前,高標準農田建設由自然資源、發展改革(農業)、財政農發等多部門共同承擔,任何一家都很難全面了解和掌握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總體情況。建立統一協調的工作機制,強化部門間的協作配合,是全面、客觀、公正地評價全省各地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的基本前提。”孔少林介紹,為此,安徽省政府督查室專門印發了《關于開展2018年度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方督查激勵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對涉及多部門激勵的,應由一部門牽頭,其他部門積極配合。”作為牽頭部門,安徽省農業農村廳不論是在制定評價激勵辦法中,還是在具體實施考評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加強與財政、發展改革、自然資源等相關部門的聯系與溝通,其他相關部門積極予以配合,從而保證了高標準農田建設評價工作的圓滿完成。

  “高標準農田建設評價的主要內容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進度、質量及其相關管理工作,評價方式是市縣自評與省里監測評價相結合。不論是從評價內容,還是從評價方式來看,強化平時基礎工作至關重要。為此,我們一是注重加強政策的學習與理解,二是注重加強對市縣工作的跟蹤與調研,三是注重搜集全省各地各部門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的相關數據與資料,四是加強省市縣之間、相關部門之間的信息溝通與交流。”孔少林稱。

  仍有“短板”亟待完善

  “廣大基層期盼高標準農田提標擴面。而我們在工作推進中也發現一些仍需要完善的地方。”孔少林說,建議抓緊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政策體系。根據機構改革后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職能整合以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形勢變化與需要,一方面,在全面梳理以前有關部門高標準農田建設政策制度的基礎上,對原有的存量政策制度該廢止的廢止,該繼承的繼承,該融合的融合;另一方面,以創新的理念抓緊研究制定一批全新的、科學合理的、切實可行的高質量政策制度,以促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高質量發展。

  此外,機構改革后,高標準農田建設集中到農業農村部門,任務量與工作量倍增。日常監測作為高標準農田建設監管的重要手段和高標準農田建設評價的重要依據,如果缺乏現代信息技術與手段的有力支撐,單依靠傳統的人工監管模式,成本高且效果差。因此,加強農業農村部門自身的農田管理信息平臺建設,不僅是適應信息化建設、大數據時代的要求,更是有效推進農田建設管理工作、大力提高農田建設管理效率、保證農田建設評價工作客觀公正的內在與現實需要。還應進一步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激勵評價辦法。比如可以考慮適當充實日常監測的內容與措施,并賦以合理的分值。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zhumengquan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