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掙得還行,*的時候*能賣7000多塊錢吧。靠著這些‘家伙’,省心又省力,讓我們這些農民感覺幸福哩!”近日,在青海省海東市平安區富硒園管委會果蔬種植示范基地,海東市瑞宇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孫瑞站在溫室大棚里,看著前來摘草莓的顧客,一筐筐地稱斤、打包,咧著嘴說。
來自山東的孫瑞從2013年就開始在這個基地種草莓,現在,他和媳婦兩個人一起種了十個大棚的草莓,管理基本實現了機械化。
“兩個人管理10個大棚,能管過來嗎?”“能啊!現在都不用我們自己澆水,不用干那么多體力活,都靠科技了,就是多操心、多觀察草莓的變化就行。”孫瑞說,以前澆水,需要有專門的人去控制開關,現在,只要打開手機,輕輕一點,往哪兒澆、澆多少都能控制,不用10個大棚到處跑。遇到種植方面解決不了的問題,拍照截圖傳給平安區蔬菜技術服務中心的專家,他們遠程操作就幫我們把問題給解決了。
“今年,我們在病蟲害防治方面,購置了一架無人機,主要用于葉面肥噴施,這樣*就能噴27—40公頃,直接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富硒園管委會的技術指導人員介紹說。
而在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大棚里,一行行無土栽培的西紅柿、小彩椒枝繁葉茂、碩果累累……不過在這里*吸引人眼球的更是顛覆傳統農業種植理念的農業高科技。
“空中結薯”?甘薯不長在地里,難道還能長在空中?沒錯,在智能化和高科技生產溫室里,甘薯正利用深液流栽培技術,長成了“紅薯樹”,實現了很好的觀賞和科普功能。
在新品種新技術展示區,筆者還看到,廊道頂上的一片片“迷你觀賞南瓜”不是種植在土壤里,而是采用了立體栽培技術。據園區技術人員介紹,立體栽培可以實現多層管道無土栽培,可高效利用空間,單位土地面積果蔬產出量比傳統方法提升3到8倍,同時,省肥、省水、節約資源、干凈衛生還能收獲一道別樣的綠色風景。
“園區使用的是現代農業水肥一體化新技術,包括:平面水培技術、封閉式循環槽培生態栽培技術、復合式果蔬栽培技術、椰糠基質栽培技術、營養袋栽培技術五種技術,實現了自動化供肥、施肥,在節省人力的同時也能實現科學施肥。”互助縣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管委會工作人員說。
據了解,截至2018年底,青海省共建成類似的農業科技園區38個,核心區面積16000公頃。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形勢下,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為推進農業農村科技工作重心下移,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新的切入點,為發展縣域經濟、增強縣域科技創新能力培育了新的增長點。
“我們圍繞東部特色蔬菜基礎建設和種苗繁育,重點打造培育了樂都農業科技園區、七彩農牧、黃河彩籃三個星創天地;在西寧市圍繞都市農業和休閑農業的發展,重點培育了高原綠、葛源、思得、高原逍遙花田、春源畜牧、大美奶業等星創天地。立足地方農業主導產業、區域特色產業建設星創天地,依托農業科技園區,使之成為農業農村創新創業的重要基地,以此營造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氛圍。”青海省科技廳農村科技處有關工作人員說。
農村信息化建設是農村科技進步的重要載體,對農業科技創新發揮著重要作用。經過多年的建設,青海省農業科技園區信息技術初步應用,信息資源建設成效顯現,園區“三農”服務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目前,多數園區已建成科技信息服務中心、信息服務大廳、科普惠農信息服務站、農村科技信息網絡等服務平臺,開通了“12319”科技信息查詢和“12316”三農服務熱線,有些園區甚至還將服務下延至鄉鎮,建立了鄉鎮信息服務站。
同時,青海省依托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通過多種技術手段、多種服務通道,預先主動將農牧業生產技術、林業培育、病蟲害防治技術、市場交易、氣候預警、社會管理等信息*推送給農牧民和農牧業龍頭企業、農牧業生產基地等,有力推動了全省農牧業新技術、新成果在農牧區的推廣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信息化對園區農牧業產業以及農牧區社會管理與保障的水平。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