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把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和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三大體系”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著力點和總抓手,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三大體系”各有側重,又相輔相成:現代農業生產體系重在提升農業生產力,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重在完善農業生產關系,兩者又共同支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體現了現代農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有機融合。“三大體系”的構建需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農業供給側改革為主線,真正實現農業綠色發展。
農業綠色發展內涵豐富,包括:注重資源節約。就是要依靠科技創新和勞動者素質提升,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實現農業節本增效、節約增收;注重環境友好。就是要大力推廣綠色生產技術,加快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注重生態保育。就是要培育可持續、可循環的發展模式,將農業建設成為美麗中國的生態支撐;注重產品質量。就是要增加優質、安全、特色農產品供給,促進農產品供給由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質”的需求轉變。
湖南是農業大省,水稻、生豬、淡水魚、茶葉等農產品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發展綠色農業具有先天優勢。但我省也面臨資源短缺與環境退化等一系列問題,其中*為突出的是農業污染問題,全省耕地復種指數為211%,遠超國家123%的平均水平;受生產成本“地板”和價格“天花板”雙重擠壓,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下。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大力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構建農業生產體系。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戰略,加快推進湖南由農業大省向品牌強省轉變。
一是推進生態循環農業。抓好耕地質量提升和減肥增效工作,強化農業資源循環利用,提高農業廢棄物利用率。如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工程,試驗推廣有機廢棄物堆肥還田、秸稈生物反應堆、商品有機肥、水肥一體化等技術; 二是開展科技攻關行動。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現代種業,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為農業生產注入更多新要素,全面提升農業發展的科技支撐水平; 三是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綠色農產品市場準入標準。以綠色、優質、安全為導向,建設一批國家和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加快建設與國家層面互聯互通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監管平臺,將全省規模化食用農產品生產主體納入追溯平臺,推行食用農產品“身份證”管理制度;四是實施農業綠色品牌戰略。扎實推進全省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知名企業產品品牌建設和宣傳推介工作。
——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堅持區域化、差異化布局,構建大區域、大片區規模化發展格局,加快推進農業由松散經營向規模經營轉變。
一是創新體制機制,打造“基層政府+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多形式聯動模式。鼓勵和支持多形式聯動體注重資源環境的保護與利用,生產高質量農產品,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對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的需求;二是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和各類專業服務公司開展農業生產性服務,實現小農戶和農業綠色發展有機銜接。鼓勵各類服務組織推廣和指導農戶采用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和農業節水、高產高效等新技術,探索“訂單式”“套餐式”、全程托管等社會化服務模式,推進綠色化、規模化生產;三是加大組織培訓工作,注重培育不同層次的經營主體。將現代農業經營理念、綠色農業發展理念、綠色農業生產技術等系統植入農業人才培養范疇,引導他們在創新創業實踐中積極踐行農業綠色發展。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在優先位置,加快發展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支撐的農業“新六產”,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暢通供應鏈、完善利益鏈,加速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一是鼓勵工商資本下鄉推進融合發展。重點在融資擔保、用地用電、土地流轉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二是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發展綠色農業為著力點,以一縣一業或鄉鎮為平臺,以特色優勢主導產業為基礎,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建設冷鏈物流設施,延伸產業鏈條;三是強化農產品品牌培育、拓展農業多功能,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挖掘保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支持農業產業化,建成一批產業興旺、經濟繁榮、綠色美麗、宜業宜居的產業強縣或農業強鎮。建設國家、省級、市級三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加快農業“新六產”新型業態培育,打造終端型、體驗型、循環型、智慧型業態示范點。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