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一定要文化振興,關鍵是要把在地化知識變成鄉土教育。沒有把鄉土文化在地知識開掘出來,就做不了農文旅,因為內涵不對。”日前,在首屆文化振興鄉村峰會上,*農業專家、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溫鐵軍發表了上述觀點。
同日,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文化振興鄉村研究中心舉行揭牌儀式,溫鐵軍被聘為研究中心的首席專家。在談到生態文明戰略下的鄉村振興與在地化知識重構時,溫鐵軍以“袁家村”為例,談到了在地化知識的重要性。
“袁家村”作為全國鄉村振興的樣板之一,很多地方都學習效仿,然而效果卻不盡如意。據了解,某省曾想把袁家村模式復制,結果復制了84個,82個失敗了。為什么袁家村能成,其他地方都失敗?溫鐵軍認為,袁家村的成功是因為在地文化。“袁家村*主要的做法就是把關中地區的那些作坊集中到一個小村里面,其無外乎是把關中作坊文化變成餐飲業的內涵,所以很清楚,這兒賣的是文化。”
“如果真的想文化振興鄉村,一定先深入調查研究什么叫做鄉土文化。文化振興鄉村要重視在地文化。”溫鐵軍認為,鄉土文化綿延萬年,至今仍然是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不中斷的主要基礎。在溫鐵軍看來,鄉土文化表面看起來是多種模式,但其實內涵是一致的,目前很多地方搞的農家樂、民宿、農文旅結合項目、鄉村文創已經過剩了。
鄉村振興怎么辦?是不是要讓農民成為主要的獲益群體?鄉村振興主體到底是誰?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做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鄉村振興是生態文明的載體,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復興的轉型關鍵。溫鐵軍認為,生態文明轉型要以鄉村振興為路徑,這是必須的,鄉村振興處理不好,農村就會被現在大資本下鄉搞得亂七八糟。
溫鐵軍建議,生態化鄉村振興要以科學的方法對全域生態資源做系統性開發,改變工業化時代粗放增長對應的粗放市場制度,只有提高農民組織化才能對鄉村資源要素做價值化的整權開發。“鄉村振興要調整到鄉土文化的基礎之上,形成三生,生態、生產、生活,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單純的搞規模化、產業化,這個差別非常大。”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