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市齊心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里,有一塊面積約為20畝的馬鈴薯試驗田,初春時種下的新品種已經鉆出了嫩芽,嫩芽沖破了薄膜,爭先恐后,在和春天打著招呼。
走進這片試驗田,看到幾位農民正在進行灌溉作業,而在不遠處,一位女孩靜靜地蹲在田埂邊,細細觀察著每一株馬鈴薯的長勢,她一會兒拿出手機給嫩芽拍照,一會兒在自己的本子上寫寫畫畫。那個女孩是誰?引發了記者的好奇心。遠遠望去,無論從穿著還是打扮,她都和印象中的農業工作者大相徑庭。澆水的農民向記者揭開了謎底:“她可是我們園區的農業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研究生。現在,我們這些祖祖輩輩種地的人,怎么種、種什么都得聽這個小丫頭的。”
(一)
農民稱呼的“小丫頭”叫李麗麗,是一位“90后”在讀博士。在讀碩士研究生期間,她師從“雜交谷子之父”趙治海等農業大家,潛心作物研究。攻讀博士學位,她選擇了管理學。外人看來這樣的“跨界”力度有點大,但她之所以會這樣選擇,就是希望自己換個角度,更加深刻地理解“三農”問題。
半年前,小李以人才引進的方式來到齊心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入駐齊心“未來星”星創天地服務平臺,一邊研究,一邊創業。對于園區來說,人才是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把博士引進園區是在聚集創新資源和創業要素。而對于個人來說,園區可以為小李提供一片盡情施展拳腳的天地,把專業所學大膽用于實踐,還可以降低創業之初的資本壓力,小李希望憑借自己的努力為改變這里的農耕環境做貢獻!
她老家在河北省,在北京市讀書,現在把創業項目落在天津。她說,目前,京津冀地區農業種植面臨著許多共性問題,結構單一、自然氣候影響、水資源短缺等都需要加以研究,進而突破;特別是天津地區還面臨著土質鹽堿化這一特殊的難題。為了能破解這些難題,她選擇了落戶齊心農業示范園區,并在這里布置了作物新品種比較、密度、土壤改良等試驗,眼前的這片馬鈴薯試驗田,就是她的試驗項目之一。
(二)
在李麗麗眼中,田里的這些苗兒就像寶貝疙瘩一樣金貴,蘊藏著她所需要的每一項“大數據”,“你看著它們*一個樣,不斷成長,那種心情就像看自己的孩子一樣。”
每當提起農作物只會用口感來判斷。小李種植的這片馬鈴薯新品種收獲后究竟口感如何呢?她笑著說:“脆的,適合炒著吃,而且這種馬鈴薯更適合做深加工。”只要試驗成功推廣開來,這樣的馬鈴薯自然能夠吸引食品廠商的青睞,到那時的出貨量與今天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今天田里的馬鈴薯還是一株株嫩芽,再過兩個多月就可以收獲了。有沒有暢想過那*如何來慶祝?記者本以為這位女孩能夠說出特別感性的創意,但治學的理性告訴她,要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馬鈴薯做成標本,以備日后進一步研究。
農村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地涌向城市打工賺錢,而李麗麗卻逆向而行,把自己的事業落在田間地頭上。她說,這是一種對農業的情懷,這里有城市感受不到的氣息。“廣袤農村大有作為,我想越來越多的人會回歸農村,其中不乏那些成功人士,因為政策向好,自然能夠聚攏人氣。”小李十分堅定地認為。
沿著田埂一邊走一邊聊,聊到了如何看待成功這個話題。小李說:“對于我們學農的人來說,任何*成功都是建立在幾代人若干次失敗的基礎上,沒有前人的鋪墊,我們就不可能收獲成果;當然,對于我來說,即使失敗了,也是成功了,找到失敗的癥結加以改良,距離成功又邁進了一步。”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