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戰略根基。山東濰坊壽光三元朱村的發展巨變就踐行著這一發展理念 。30年前,冬暖式蔬菜大棚在三元朱村誕生,一場改變農民命運、改寫農業歷史的“綠色革命”由此開啟。30年間,科技創新在這里不斷掀起蔬菜產業升級的高潮,為“壽光模式”注入新內涵。
90后大學生王聰是三元朱村*年輕的種棚人,畢業后他回家建了三個大棚,在他的大棚里,安裝了自動放風機、水肥一體化等設備,一個人就能管好一個棚。
壽光市孫家集街道三元朱村村民王聰:“我們用了這種新技術,感覺*的便利就是省時省力省工,像這套水肥一體化設備加下來的話,我能省40%左右的人工的力,增產的話能增產20到30%。”
如今,壽光的蔬菜大棚已經發展到了第七代,新建大棚中普遍安裝了自動溫控系統、智能霧化器等智能設備,應用率達到80%以上。去年,王聰一個棚的收入約12萬元。種大棚能掙這么多錢,這是80歲的村民徐德新過去無法想象的,他至今記得1989年秋天,當村書記王樂義動員大家建冬暖式蔬菜大棚時,沒人報名。
三元朱村村民徐德新說:“因為咱這里沒有經驗,也沒見過不生爐子冬天長黃瓜,那時候不相信這事兒。那時候樂義就開一個會一個會的猛做工作,做工作以后那個是黨員干部帶頭,我就*個報名。”
那一年,在黨員的帶動下,村里建了17個冬暖式蔬菜大棚,一季就都成了“雙萬元戶”。第二年,三元朱村村民爭相上馬冬暖式蔬菜大棚,時任壽光縣委書記王伯祥也想進一步在全縣推廣,但是土地過于零散并不利于大棚的推廣。
壽光原縣委書記王伯祥說:“這個必須重新劃分土地,一個戶就是兩塊地,一塊種糧食,一塊種蔬菜,全縣所有的鄉鎮都這么辦了,兩三年的時間就把土地都調過來了,這為種大棚打下了一個好的基礎。”
隨著冬暖式蔬菜大棚在全市甚至全國的推廣,蔬菜產量大幅增加,壽光大棚要想贏得市場就必須走一條“量”“質”并重的雙輪驅動的綠色發展之路。近年來,三元朱村依托蔬菜專業合作社平臺,由過去單純種賣脫節經營模式,轉變為種、管、銷環節有機融合,走上農業產業化發展新路,開啟品質蔬菜二次革命,推動綠色蔬菜推廣種植。
三元朱村村民王萬凱說:“從育苗開始,以前是自己育苗,現在從苗場里訂苗,他們都是送到大棚里面,合作社統一管理。統一管理了,藥沒有高殘留的農藥,化肥就是些好化肥,肯定蔬菜品質提高,賣的時候就好賣。”
現在,三元朱村的大棚已成了“蔬菜聯合國”,種植世界各地的優良品種,使用世界各地的先進技術。目前,壽光市蔬菜先進技術和良種覆蓋面分別達到95%、98%,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已達到70%。壽光還不斷把蔬菜的標準、技術推向全國,8000多名農技人員常年在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指導蔬菜生產。去年,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落戶壽光,加快集成一批蔬菜全產業鏈標準,在全國推廣應用。
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說:“隨著時代的發展,智慧農業往這個方向去發展。蔬菜的品質提高了,科技含量提升,這就是未來我們整個國家發展蔬菜生產比較現代化,比較標準化,智能化等都有了。在社會上有借鑒性,復制性,那產生的巨大社會效應,就是落實了習近平總書記提的‘壽光模式’。”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