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蜜芽,国产老肥熟xxxx,好大好硬好爽免费视频,亚洲不卡一卡2卡三卡4卡5卡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三農人物 > 金稻穗農業技術普惠獎得主“我愛種菜”李月:教100萬網友怎么種菜
金稻穗農業技術普惠獎得主“我愛種菜”李月:教100萬網友怎么種菜
農業網   時間:2019/4/15 10:19:00  來源:農民日報  閱讀數:752

  很少有人知道,農業種植技術可以簡單易學又實用,即使身在城市的“水泥森林”之中,人們也可以享受田園生活的樂趣。因為積極分享種菜經驗,讓許多城市人享受到種菜的樂趣,“我愛種菜”的視頻在三年內吸引了100多萬菜友。
  
  一位西班牙的華人菜友,在觀看“我愛種菜”的視頻后,學會了種植紅薯。曾經,在古老的大航海時代,紅薯經由西班牙水手傳入了中國,如今,通過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紅薯種植技術又傳回了西班牙。
  
  創辦頭條號“我愛種菜”、普及農業種植技術,一開始只是李月的興趣愛好。而從“小白”變成種植專家后,李月和她的“菜搭子”,萌生了把種菜經驗分享給更多人的想法。在她看來,西紅柿病蟲害預防方法、綠心黃瓜種植技巧等實用農技問題的背后,是菜友們對山水田園和綠色食品的向往。
  
  西班牙紅薯
  
  關于種菜,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
  
  2017年10月,我收到了一張網友發來的照片,他說:“我看了你們的視頻,種下的紅薯長得又大又好!”言語中能感受到他的激動。
  
  這本來是我們做農技分享時經常收到的反饋,但這位網友有點特殊。這是一位在西班牙生活了十多年的華人,網名叫“田貓警長”。他留戀中國的飲食習慣,喜歡自己種一些蔬菜,比如卷心菜、毛豆、紫生菜等等。每次回國,他都會帶上一兩袋種子去西班牙,在當地租的一小塊農場里種下,等待成熟收獲后食用。
  
  如何高效地種植果蔬?這一直是令他苦惱的問題。2016年,他通過今日頭條發現了“我愛種菜”這個賬號,并多次留言互動。
  
  還記得他*開始問過我一個問題:紅薯苗看著很旺盛,但為什么結的果實比較小?
  
  這是很常見的種植誤區。我告訴他:如果扒開紅薯秧子,發現地表出現裂縫,就說明紅薯根莖正在逐漸膨大,這時需要及時增施磷鉀肥。有個簡單的辦法,可以把草木灰按照10∶1的比例裝到水壺里,兌水噴灑在紅薯葉子上。草木灰含有很多微量元素,不僅可以提升紅薯產量,還可以豐富紅薯口感。草木灰燒紅薯的葉片,也會抑制秧苗瘋長,可以讓養分更集中到紅薯的發育上。
  
  后來,他按照我說的辦法做了,結果種出了文章開頭所說的“又大又好”的紅薯。
  
  了解紅薯種植歷史的人都會知道,紅薯*開始是由西班牙傳入中國的。在16世紀末的大航海時代,源自西班牙的紅薯傳入了中國;而今,我們借著移動互聯網,教會一個在西班牙居住多年的華人種植紅薯。這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計算機和西紅柿
  
  其實我從事的工作和農業無關,我1996年上的大學,專業學的是計算機。那時正是互聯網剛剛進入中國,即將騰飛的年代。
  
  沒有想到的是,十幾年后,計算機會和一枚西紅柿產生關聯。
  
  10歲以前,我一直住在河北唐山鄉下的姥姥家。姥姥家有自己的菜園,院子里種著桃樹,一到夏天就可以直接摘了吃。
  
  小時候我特別喜歡吃西紅柿。記得當時西紅柿皮特別薄,汁水充足,吃著酸酸甜甜的。不像現在菜市場或者超市里買到那些被催熟的西紅柿,皮硬,汁少,味道淡。
  
  2010年,我和朋友開始種菜。初衷只是為了吃上好吃的西紅柿。在我看來,西紅柿就是童年的味道。種西紅柿,是為了找回童年的記憶。
  
  我在石家莊城市邊緣租了一小塊農場,種上西紅柿和綠葉菜等。地很小,相當于一居室。后來,我還遇到了兩位志同道合的伙伴,就此形成“我愛種菜”的團隊雛形。
  
  西紅柿很好吃,也是家庭中*常見的食物。但它也是*難打理的蔬菜之一,從幼苗到結果,至少會遇到幾十種問題。*開始種時,我遇到了一個現在很多菜友也經常遇到的問題:西紅柿苗只見開花,不見結果。
  
  這時,我的計算機專業優勢幫助了我。我早已習慣于在互聯網上尋找信息——種菜也是一邊種一邊學。上網查找原因后,我明白了,這種情況需要少澆水、適當增施磷鉀肥、勤去側枝等一系列管理要點。這件事讓我意識到,原來種植也需要掌握豐富的科學技術,而獲取信息的*渠道就是通過互聯網。
  
  后來,我還陸續碰到蔬果空心、裂果、小果等一系列情況。“久病成醫”,種得多了,自己琢磨、上網查資料,就都慢慢摸清了。時間一長,我逐漸成了很多人眼中的種植能手。
  
  陽臺菜友
  
  種菜種了6年后,我不再滿足于一個人種。而是希望通過互聯網,分享給更多朋友,享受交流的樂趣。
  
  2016年時,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開始在今日頭條發內容。沒想到賬號發布的第二條內容就火了。這是一篇教人如何在廚房種芽苗菜的文章,閱讀量是8.1萬次。
  
  文章是上午11點左右發布的,我當時眼看著點擊數和粉絲數蹭蹭往上漲。直到晚上,我還把手機放在枕頭邊,隔一會兒就摸出來看看,堪比觀察股票上漲行情。
  
  為了使內容更專業,我們還建設了自己的內容拍攝基地,有800平方米。現在發布的種植視頻,基本上出自這里。拍攝的所有蔬菜,都是我們親自嘗試種植,驗證方法可行后才跟大家分享的。
  
  我很喜歡和粉絲交流,也愿意管他們叫“菜友”。我注意到,有三類人群喜歡關注我們:一類是對城市家庭種菜感興趣,這類菜友主要是在陽臺、樓頂或郊區種菜。他們對于內容的需求是基本種植過程。第二類是農場主,他們愛看特色蔬菜品種推薦。第三類是菜農,他們的興趣點在于高產管理技巧。
  
  以前我總以為,喜歡種菜的人群應該年齡偏大,50歲以上的半退休或退休人群。但分析后臺數據發現,粉絲竟然大部分是18到30歲的人群,占比64%。
  
  *火的是陽臺種菜的相關內容。我琢磨,這跟城市新農人越來越多有關。許多在城市里的菜友,他們沒法像我這樣租一塊地,但又想自己動手種菜,只能是在陽臺上種了。
  
  事實上,在我們的帶動下,很多菜友都變成了種菜高手,而且領域也很細化。一個上海的小姑娘,在陽臺上種了木耳菜、香菜、苦瓜和小番茄。有的菜友,甚至把果樹弄到了樓頂。一位媽媽為了讓自幼體弱的女兒吃上健康菜,在自家樓頂搭建了一座空中種植園,種上小白菜、黃瓜、西紅柿、辣椒、大蛇瓜等等,一到收獲期,整個樓頂五顏六色的。
  
  過去3年,我們結識了100多萬喜愛種菜的網友,他們來自天南地北。我們幫助其中1.6萬人解決了種菜遇到的各類問題,其中包括30多位來自瑞典、西班牙、英國、美國、新加坡等地的海外華人。
  
  這就是我們的價值,也是我們一直想做的事情,而且現在真的做到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gll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