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通頭條號“農村四哥”之前,王榮棋和無數個出身山村的80后一樣,在南方沿海城市的工廠流水線上度過了自己的青春。時代變化,移動互聯網的發(fā)展帶來了新的機遇。2016年底,抱著和家人團聚的想法,王榮棋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成為今日頭條上的三農創(chuàng)作者。
一臺電腦、一臺1000塊錢的DV、幾個支架,是“農村四哥”所有的工具。妻子、女兒、年邁的父母、樸實熱情的親戚鄰里,都是他拍攝的對象。王榮棋很少對視頻進行復雜的剪輯,他堅信那才是山水之間一家人生活的真實狀態(tài)。
有粉絲給他留言說,看他的視頻,有種回家的感覺。而王榮棋則說,“農村四哥”其實是227萬城市人的鄉(xiāng)愁。
四哥
我叫王榮棋,今年36歲,在短視頻從業(yè)者中,我算是“中老年人”了。在今日頭條平臺上,我的身份是“農村四哥”。這個名字聽上去很土,但是土得很親切。
在取名“農村四哥”前,我其實斟酌了很久。我經常在頭條上看到三農內容,發(fā)現很多頭條號的名字都有“農村”兩個字。
我覺得自己的號,也一定要以“農村”作為開頭,但是后面是什么呢,我想了好長時間。我在家族同輩里排行老四,堂弟堂妹都叫我“四哥”,后來我想干脆就叫“農村四哥”吧。
我拍攝的內容,多聚焦于自己的生活。回虎村是一座位于四川瀘州深山中的村子,也是我祖輩生活的地方。這里沒有什么名勝古跡,只有一片竹海。
去年有位記者來采訪我,從瀘州市打“摩的”,走了一個多小時的山路才到。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村子,能夠通過“農村四哥”在全國被227萬人喜歡,我還是有點自豪的。
我和父母、妻子、女兒住在一起,他們是短視頻的主角。我的辦公室就在家里二樓,拍攝、剪輯、發(fā)布,都是我一個人負責。一臺電腦、一臺1000塊錢的DV、幾個支架,就是我所有的工具。
在過去的15個月里,我一共拍攝了一千多條視頻,累積播放量4.5億次。播放量*的一條,是關于家里人一起準備過年的年貨,目前有超過500萬人觀看了。這比我們整個瀘州市的人口還要多。
返鄉(xiāng)
我做“農村四哥”,可以說是被“逼”出來的。
我家里有兩個姐姐,她們很早就出去打工了。那時候流行外出打工,尤其是四川人,在我們村里,農民都靠打工賺錢,我也是。我當時很自卑,別人掌握一門技能,到哪兒都不怕,我卻只能干苦力活。為了學一門手藝,我跟大姐去了南方沿海的服裝廠做學徒。從此,我的青春都獻給了服裝廠。
但在中山的牛仔褲廠里,我有兩個收獲,一個是遇到了我現在的妻子,生了一個可愛活潑的女兒,另一個是開始接觸互聯網。
*飯局上,我的老板說他想開網店,把衣服掛在網上賣,我很好奇網店是什么店。那時候沒有電腦,飯后,我就跑去網吧,研究網店裝修、商品擺放、上架商品的門道。我加入了一些QQ群,群里有人分享很多開網店的知識。從那以后,我開始對互聯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些做新媒體的基礎技能,也是那時候學的。
2016年底,我成為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大軍中的一員。父母年邁,女兒還小,長期在外,總沒有盡到做兒子和父親的責任,我也希望能和他們在一起,享受平常家庭的溫暖。
當時我知道了一些人在今日頭條上進行三農內容創(chuàng)作,日子過得還不錯,也萌生了試試看的念頭。真正的開始是2017年10月份。這時,我的妻子也放棄打工,回家和我一起做短視頻,我們一家人總算團聚了。
鄉(xiāng)愁
剛開始做“農村四哥”的時候,我媽基本認為是不務正業(yè)。
“整天拍拍拍,打擾我們干農活,還不掙錢。”我媽這么跟我抱怨。我和她說,我回來住一年,一年之后要是沒什么效果就再回去打工。
很多三農短視頻,選擇拍攝鄉(xiāng)村景色、美食,但這些我都做不好,因為我的普通話不標準,策劃能力也不行。所以,我決定從我自己*熟悉的內容開始拍——把鏡頭對準我的父母、妻子和女兒,記錄他們的日常生活。
“農村四哥”的*條原創(chuàng)視頻是父親從田里回家喂豬,當時播放量和點贊量很小。不過很快,*個爆款就來了,2017年10月24日,一條《農村媽媽做了一道家鄉(xiāng)特色菜,爸爸冒雨背90歲奶奶過來品嘗》的視頻火了。在今日頭條上,累計播放量接近50萬次。
因為這條視頻,我一下子找到了拍什么內容的突破口——就拍家里人的生活狀態(tài)。在那條視頻的下面,點贊量*的一條評論說:“人生*美好的事,莫過于盡孝。父母在,家還在;父母在,還有歸處;父母走,只有歸途。愿天下父母健康長壽。”
一位粉絲告訴我,看“四哥”的視頻,有種“回家”的感覺。他小時候生在農村,長大后才到城市里上學、就業(yè)。他懷念小時候家里爺爺奶奶給他做飯的情景,喜歡那種生活方式,看著我們一家在山水相間的農村和和睦睦的,他自己也挺向往。
這代表了很多粉絲的心聲。我的視頻剪輯比較粗糙,比不上專業(yè)人士。但也許正是這種沒有經過任何修飾的內容,反而會被普通大眾認可和接受。“農村四哥”這個號承載著227萬都市人的鄉(xiāng)愁。
有些東西是不會變的,這種思鄉(xiāng)之情,是烙印在中國人的骨子里的。只是以前是通過寫信或者其他的方式表達,現在還可以通過短視頻。
改變
現在,頭條號是我的主業(yè),能通過短視頻創(chuàng)作,拿到不錯的收入。利用這些錢,我還給家里添了新家具。
我一直說,“農村四哥”能取得這樣的成績,要歸功于平臺。我的新媒體知識,是在西瓜視頻組織的培訓課堂上學習的,我也通過頭條被更多人看見。一周前,我應邀參加了瀘州市政府舉辦的音樂節(jié)和酒博會,去年還去了成都,幫一家企業(yè)宣傳我們四川的水果耙耙柑,也算為家鄉(xiāng)做出了一點點貢獻。
時間久了,我能感覺到很多三農賬號都面臨著瓶頸期。能拍的都拍完了,接下來該拍什么?外面的人看不出來,但我能感覺得到,繼續(xù)這么拍,人們遲早會看膩。
今年,我買了三腳架,除了拍堅強溫柔的母親、沉默務實的父親、活潑可愛的女兒之外,以后粉絲還會經常看到更多由我出鏡的新題材。
*后想給大家提個醒,如果農村人想把做短視頻當作創(chuàng)業(yè),我不推崇,除非你非常喜歡。因為沒有熱愛,是難以長久堅持的。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