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近日發布的《2019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仍有53個國家的大約1.13億人處于重度饑餓狀態,較2017年的1.24億略有下降。其中,有近三分之二都集中在阿富汗、剛果(金)、埃塞俄比亞、尼日利亞、南蘇丹、蘇丹、敘利亞、也門等8個國家。此外,還有17個國家的重度饑餓比例持平或是上升。非洲國家受到饑餓影響人口比例*,近7200萬人遭遇嚴重食品短缺。
報告指出,沖突、氣候變化與經濟衰退仍是導致糧食不安全的主要原因。其中,2018年共有21個國家和地區的近7400萬人因沖突或安全局勢動蕩而陷入饑餓,占到全球總數的三分之二。其中大約3300萬人居住在非洲的10個國家,另有超過2700萬人居住在西亞和中東的7個國家。同時,還有2900萬人由于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而面臨糧食不安全,其中絕大部分都居住在非洲。而經濟衰退則在布隆迪、蘇丹、津巴布韋等國造成1020萬人食不果腹。
報告提醒,盡管2018年重度饑餓的人口數量略有下降,但過去三年來,全球面臨糧食危機的總人數始終維持在1億以上,且波及的國家范圍正在擴大。此外,還有42個國家的1.43億人距離重度饑餓僅有一步之遙。預計在2019年,也門、剛果(金)、阿富汗、埃塞俄比亞、敘利亞、蘇丹、南蘇丹、尼日利亞北部仍將經歷全球*為嚴重的糧食危機,上述國家有大批人口處于糧食緊急狀態,糧食需求與供給之間存在巨大缺口,導致營養不良比例高企或死亡人口增多。報告建議通過終止沖突、促進性別平等、為兒童提供營養和教育、改善鄉村基礎設施,以及加強社會保障,來建立堅實穩定且具有抵抗力的“零饑餓”世界。
報告認為,來自中國的農業援助和技術支持,正在助力非洲饑餓問題的緩解。2018年12月,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和中國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簽署協議,雙方將加強合作共同幫助索馬里、南蘇丹、剛果(金)、剛果(布)以及萊索托等非洲國家應對糧食安全問題。根據協議,中國政府將在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框架下向世界糧食計劃署提供資金支持,用于為上述非洲五國提供總量約1.5萬噸糧食援助,惠及當地民眾超過42萬人。援助的重點是那些遭受糧食嚴重短缺的流離失所者或難民,特別是其中的婦女和兒童等,所援助的糧食將在2019年陸續發放。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