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地為底色,以翠竹建模型,近日,在中國傳統村落——湖南省新化縣奉家鎮下團村,一群年輕人正在用純手工搭建苗寨構筑物,這些新奇的景觀吸引了大批游客駐足。長沙理工大學建筑學院的師生把課堂從校園搬到了鄉村,這既是該院“課堂革命”的*生動實踐,又是為校村對接聯合培養鄉村振興規劃人才的*成功嘗試。
長期以來,由于農村缺乏整體規劃,建設無序、建房任性,規劃七拼八湊,建設雜亂無章:一些房屋建筑形式缺少規范,高矮大小不一、外觀五花八門、顏色各不相同,導致“只見新房不見村”;一些地方的新農村集中居住區,成排的房屋外墻上整齊劃一地刷上了黃色涂料,遠遠望去就像軍隊營房,不僅沒了農村的味道,而且失去了原有的鄉土底色;房屋建設與村莊公共設施的建設沒有形成有機的銜接、和諧的統一,生活空間、生產空間、生態空間錯亂無章,無法滿足當代農民現代化生產、生活的實際需要。即使是在下團村,也有村民盲目拆毀了原來很有民族特色、地方風格的老房子,修舊如舊少了,折舊建新多了,導致傳統村落“傳統失色”。
“不是鄉村不想規劃、而是不‘能’規劃,缺失專業人才,從而缺乏整體規劃與設計能力。”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長沙理工大學建筑學院特聘院長楊瑛認為,要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城鄉融合、一體設計、多規合一”的鄉村振興規劃理念落到實處,必須加強村校對接,從源頭培養人才。因而,從長沙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建院伊始,從入校的一年級學生開始組織到鄉村進行實踐教學。此次在老師的帶領下,建筑學、城鄉規劃的105名學生全部沉到鄉村一線,將大學課堂搬到鄉澗田野,讓學生站在專業視角思考、實踐鄉村規劃,培養、儲備以服務鄉村振興為重點的“地域性、實踐性、適應性”規劃設計人才。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