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從戰略上規范、引導植物提取物行業健康發展,國家發改委國家信息中心、湖南農業大學、河北晨光生物、湖南省永州市經開區等10多家單位組成產、學、研調研及編寫團隊,在2018年初醞釀,到2018年8月15日正式啟動對植提行業的調研工作。目前,《中國植物(中藥)提取物產業調研報告》(以下簡稱“調研報告”)及《中國植物(中藥)提取物產業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編撰工作基本結束。自今年年初開始,該編制組陸續召開了3輪內部及行業評審。近日,國家信息中心經濟咨詢中心組織專家,對調研報告及白皮書進行了咨詢評議,并分別形成了咨詢評定意見。
會上,據專家介紹,全球植物提取物市場正處于快速發展期,而我國則憑借資源優勢,目前已成為全球供應*大國。
據了解,20世紀80年代初,化學藥品帶來的副作用助推全球興起“崇尚天然,回歸自然”熱潮;1994年,美國通過《膳食補充劑健康與教育法案》(DSHEA),正式確立植物提取物作為一種膳食補充劑原料的法律地位。自此,全球植物提取物市場蓬勃發展,產業規模從1997年僅18億美元快速增長到2017年的10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10%;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憑借豐富的資源優勢,植物提取物產業開始快速起步,逐步發展成為全球供應*大國,出口額從1997年僅0.5億美元快速增長到2017年超過20億美元。我國提取物產品年復合增長率超過15%。目前我國從事植物提取物進出口的企業超過2000家,出口額超過1000萬美元的有50家左右。
會上,國家信息中心新興產業處副處長張振翼介紹了編撰調研報告及白皮書的背景及本次會議的目的。為落實全國人大代表的建議,國家發改委組織調研將植物提取物產品擬增列進《國家戰略新興產業指導目錄》,因此組成了調研報告及白皮書的調研與編寫小組。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相關人員認為, 植物提取物作為保健食品原料,標準仍不健全,而標準化是植提行業發展的基礎,沒有標準化就不可能實現規模化和產業化,所以要盡快解決標準化問題,建立一個標準體系;另外,應用上還要延伸到安全性、功能性的研究,以提升產品內涵。
中藥提取分離過程現代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劉菊妍建議,從學科的角度探討植物提取物的定義、內涵與外延;白皮書應站在戰略性新興產業角度,把植物提取物“治未病”功能說清楚;仔細斟酌植物提取物分類的方法等。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食品與農業標準化研究所副所長云振宇認為,應盡快制定植物提取物術語和分類的國家標準,然后再制定植物提取物的ISO國際標準。另外,制定生產技術規程的通則和標準物質以及標準樣品,對產業的發展也非常重要。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首席研究員王智民提出,明確植物提取物的定義與分類。他表示,植物提取物行業要發展為一個戰略新興產業,一定要實現專業化分工與產業集聚效應。
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建議,白皮書應增加如何加強科研投入和實現植物提取物的產品轉型升級等相關方面內容。鑒于植物行業魚龍混雜,他呼吁,對植物提取物的監管要加大,避免魚目混珠的亂象。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