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脫貧攻堅進行時
“我們這個現代特色農業合作社,每人一年至少能拿近3萬元,社員分紅金額累計已達到300余萬元。合作社能有今天的發展,多虧了山東農業大學的農業職業經理人的培訓引領。”近日,山東明利特色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明新和記者講起了他與山東農業大學的不解之緣。
同陳明新一樣,山東省內外200多個縣(市、區)的近2.5萬名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業職業經理人,都接受過山東農大量身定制的培訓,成為該校培訓前“問診”,培訓中開“良方”,培訓后送專家、送理念、送技術“問診式”培訓的受益者,很多人已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新型帶頭人。
理念+品牌——
課堂問診引領村民走上特色品牌路
“做誠信人,種良心菜。”2007年,陳明利、陳明新兄弟倆聯合20個大棚蔬菜種植戶,帶頭建起了萊蕪當地*家農業合作社。但對合作社如何發展,兄弟倆心里并沒有底。此時,恰逢山東農大組織開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培訓班,兄弟倆趕緊報了名,希望得到專家傳授的“真經”。
山東農大在培訓前和每個學員深度溝通“問診”,了解他們的現實需求,幫助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家庭農場主、中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負責人、村兩委成員等新型農業經理人攻堅克難,把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送到學員手里。
在學校培訓班的幫助下,明利特色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有了明確的發展定位,那就是進軍中高端蔬菜市場,發展特色品牌農業。無論是修建蔬菜大棚,還是選蔬菜品種,以及開展栽培管理技術培訓,他們都為社員配套制定了標準化規程。如今,合作社年銷售收入由*初的200萬元增加到900余萬元,帶領200多戶農民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我們就是要搭建學習和交流平臺,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型農業經理人,培養一大批‘鄉土專家’和農民脫貧致富帶頭人,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山東農大黨委書記徐劍波說。
理論+實踐——
課程學習引導村民走向文明和諧新農村
與以往的職業農民不同,農業經理人還要有“經理人”頭腦,具備帶領老百姓脫貧致富的能力。
為了讓學員看得清、摸得著,山東農大建立了一大批實踐培訓基地。參加培訓的農業經理人都享受過理論結合實踐的專屬學習模式:三分之二的時間在課堂學習,三分之一的時間到實踐現場觀摩交流,內容包括*典型現身說法、真實案例課堂重現、*新成果現場考察、田間地頭教授技術等。同時,培訓設置每日回顧、結構化研討、創業模擬、案例分析、移動課堂等教學環節。
“通過到泰安市谷里鎮于棗林村、大寶養殖加工有限公司、九間棚村和蒙山人家黨性教育基地等現場學習,我越來越感覺到應該有‘一人富了不算富,全村富了才算富’的情懷和理念。”濟寧市次丘鎮段莊村村委會主任胡巧云帶頭創建了服飾公司,并從浙江招商引資,為當地農村年輕婦女提供了2000多個就業崗位,還在村里建了上百間的商業街門面房,讓村里及周邊村的村民有了開展汽車維修、裝飾建材、快遞物流等個體經營的平臺。
技術+引領——
專家上門指導讓村民有了靠山
“我引進了山東農大教授彭福田培育的桃子新品種,去年桃子賣到了6.8元一斤,一畝地賺了1萬多元,還不夠賣的。”蒙陰縣京合富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蘇京合介紹,他還用了彭福田研發的袋控肥,之后再也沒出現過桃子“大小年”的情況。對彭福田來說,到學員家里送新理念、新成果、新技術,培訓后回訪指導,都是常有的事兒。
菏澤市巨野縣獨山鎮張莊村黨支部書記楊繼明在山東農大參加培訓后,帶領村民攻堅克難,改建了全縣*個美麗新農村,建起了蔬菜大棚,搞起了苗木種植及林下經濟,借助當地紅色資源發展紅色旅游服務產業,還流轉土地種上了400多畝的果樹。每當看到鄉親們猶豫不決時,楊繼明總是充滿信心地積極鼓勵:“大家放心,我們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缺技術就找山東農大的專家,他們隨時來給我們指導!”
就這樣,楊繼明引領鄉親們卸下心里的包袱,走上發展致富路。如今,楊繼明又把發展目標瞄向新農村建設后村里復耕的200多畝地,打算邀請山東農大的專家到村里“把脈問診”,帶領村民把日子越過越紅火。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