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西藏普查與征集培訓班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啟動。來自西藏各地市近200名農業工作者參與了此次培訓。
培訓中,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劉旭對《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30年)》和《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實施方案》進行了細致全面的解讀。未來的兩天,來自中國農科院、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的專家將對學員進行農作物資源普查的方法和技術、數據的采集與管理、蔬菜資源調查、果樹資源普查等方面的培訓。
在談到西藏農作物種質資源時,劉旭說道:“西藏是世界的第三極,有著獨特的農業生態環境,幾千年來造就了豐富的種質資源。西藏既有著昌都橫斷山脈的立體農業、又有著山南幾千年來的傳統農業、也有著拉薩日喀則兩市‘一江兩河’的河谷農業,這些農業都有著自己的特殊性。雖然西藏在20世紀50年代初和80年代初進行了兩次種質資源的收集和考察,但是30多年過去了,西藏今天的資源狀況、農田的培育發育都增添了新的情況,再次進行系統的調查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工程。”
20世紀50年代初,西藏開展了*次農作物種質資源零星收集和階段性的考察工作,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西藏第二次實地考察了全區7地(市)69個縣,1271個鄉,2450個村的種質資源分布情況,收集到各類作物種質14787份,觀察、鑒定了大批作物的地方品種、野生種及近緣植物,發現了一批新種、亞種、變種和野生群落,挖掘了一批具有優異性狀和高經濟價值的種質資源,基本摸清了西藏高原的特色植物種類、分布及其生態環境。為西藏多種作物的起源、演變、分類等基礎理論研究提高了物質基礎,為西藏農作物科研育種提供了豐富的親本資源。
西藏農牧科技工作者依托這些成果資源已經培育出適宜推廣種植的高產優質糧油、蔬菜等作物新品種,先后審定和登記農作物新品種170個,完成了西藏糧油主推品種4-5次品種更新換代,每次新品種更新,每畝就增產10%以上,實現了西藏糧油的基本自給。糧食單產由1959年的1370公斤提高到2018年的5688公斤,増長了3.2倍。糧食總產由1959年的18.29萬噸增加到2018年的104.82萬噸。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含農林牧漁服務業)由1959年的1.28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134.14億元。
西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金文成表示,農業農村部啟動“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西藏普查與征集工作對打贏西藏脫貧攻堅戰、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農作物種質資源是保障西藏糧食安全建設生態文明、促進農業科技原始創新、加快現代種植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是支撐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資源。
“此次培訓班對全面落實西藏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有著很重要的現實意義。能夠進一步統一西藏農業系統的思想認識,幫助從業者更好地解讀‘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的整體規劃、技術要求和操作規范,盡快地培養和造就一批有擔當、有責任、有技能的普查隊伍。” 金文成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