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蜜芽,国产老肥熟xxxx,好大好硬好爽免费视频,亚洲不卡一卡2卡三卡4卡5卡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重慶:道路村村通 產業紅火火(圖)
重慶:道路村村通 產業紅火火(圖)
農業網   時間:2019/4/24 9:39:00  來源:重慶日報  閱讀數:432

蘑菇

  時隔近兩年,再次從城口縣城出發,沿著沿雙公路前往沿河鄉北坡村。

  此行路途頗為順暢。曾經狹窄、坑洼的公路,如今已變成兩車道的硬化路,沿途加裝了防護欄,隧道也加固了,這令人切實感受到沿河鄉這一年多來在交通方面發生的巨大變化。

  “如今我們鄉道路已經實現村村通,產業發展也取得了明顯成效,正向著‘筍菌之鄉’的目標奮力前行!”說起沿河鄉近兩年的發展變化,該鄉黨委書記吳雪飛語中帶笑。

  老柏樹公路通了

  “上次你來的時候老柏樹公路剛開始動工,如今路已經修好,硬化完畢。”當天,沿河鄉黨委專職副書記徐聲朗帶領記者再次來到了老柏樹公路。

  與上次只能遠遠看著不同,這次汽車沿著蜿蜒的山路直接開上了山。

  老柏樹是對北坡村五、六、七、八社的通俗稱呼,多年來通往這4個社的僅有一條長3.7公里、寬3米多的騾馬道,村民日常出行全靠兩條腿,運輸只能靠騾馬。

  全長約3.4公里的老柏樹公路建好后。“原來我下山要走兩三個小時呢,現在只用半個小時,快多了!”七社社長孫益明說,路修好后許多村民都買了車,農產品交易也更方便了,去年山上的蜂蜜根本不愁賣。村民康大碧告訴記者,她家去年養了10頭豬,竹筍種植面積也從8畝增加到了12畝,年收入達到了1萬元以上。

  “目前我們已對山上的筍竹、蜜蜂等產業進行重新規劃布局,還準備對原來的騾馬道進行維修,形成一條環線,今后發展鄉村旅游。”徐聲朗說。

  “筍菌之鄉”現雛形

  除了北坡村,如今整個沿河鄉都實現了道路暢通,村民小組通達率達到95%。交通的便利,讓開著小貨車到各村銷售蔬菜、水果、衣服的“跑跑匠”越來越多,當地的花菇、竹筍等特色農產品也被一輛輛貨車運出了山外。

  “自2017年起,我們便把有前景、見效快的筍菌產業作為全鄉的主導產業培育。隨著交通逐步便利,如今產業發展越來越有底氣了。”在聯坪村的一個花菇種植基地,吳雪飛告訴記者,為鼓勵村民種植花菇,政府給出建一個大棚補貼3000-5000元的政策,讓種植戶建棚幾乎不用花錢,如今全鄉種植規模達到50萬袋。

  “每個大棚可容納菌包864個,每包收入6塊錢左右。”聯坪村四組村民鄧信發說,此前他曾在一金礦當炮工,2016年被診斷出患上了矽肺病,不能干重活,就此成為了貧困戶。前年村里發展花菇產業,想到種花菇不需要很強的勞動力,且經濟價值可觀,頭腦靈活的他便建了4個棚,當年純收入就達到2萬元,成功脫了貧。

  不僅如此,鄧信發還在家門口建了一個烘干廠。“花菇、竹筍烘干需求大,我拿政府補貼的9萬塊錢建了廠房,買了兩臺烘干機,生意好得很!”鄧信發告訴記者,去年他還通過無息貸款貸到20萬元,與另外4位村民合伙辦了花菇種植合作社,對于今后的發展充滿期待。

  吳雪飛說,加上當地2萬畝可利用的野生筍竹資源,如今沿河“筍菌之鄉”的雛形已現,今后的目標是發展筍竹基地4萬畝,花菇大棚500個,此外還將建立1萬噸級的筍菌加工廠,讓更多村民切實從產業發展中長期穩定獲益。

  山貨“觸網”

  除筍菌外,沿河還有雜糧、中藥材、山地雞、中蜂等特色產業。近年來為促進農產品銷售,該鄉大力發展電商,成立鄉村兩級電商服務站,推動農產品“觸網”。

  走進鄉級服務站——秦巴韻生活館,印著“城口提繩兒”的袋裝產品十分醒目,打開袋子,里面裝著蜂蜜、筍干、香菇等好幾種農產品。“‘提繩兒’是我們這里的方言,以前我們走親訪友時都把土特產用繩子捆在一起提著去,由此得名。”服務站的負責人說,如今他們把方言文化融入電商銷售之中,很受消費者歡迎,許多曾經不起眼的農產品都賣出了好價錢,實實在在幫助村民增了收。

  在紅巖村村級電商服務站,記者看到店內幾個大貨柜已被臘肉、巖耳、花生等各類農產品堆滿,負責人王輝正在一旁忙著裝包裹、填快遞單。

  曾經在外打工的王輝,偶然間通過朋友圈賣自家的臘肉發現家鄉的農產品很受歡迎,于是返鄉成立村級電商服務站,四處收購農戶家的“土貨”,在自己盈利的同時幫助農戶解決銷售難題。

  “現在的生活很充實,也很有成就感。”王輝說,去年她通過電商平臺幫助村民賣出70萬元的農產品,被村民親切地稱為“輝姑娘”。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gll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