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個紅手印挽留兩名扶貧干部》的報道刊發兩天來持續升溫,引來越來越多的讀者和網友對扶貧干部杜凡和付旭東的稱贊。
4月24日,杜凡和付旭東對記者表示,其實湖北省武漢市和他們一樣的扶貧干部有很多,都長期扎根在扶貧一線,積極落實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對青云村村民按下72個紅手印挽留他們的做法,杜凡說,近兩年的朝夕相處,的確和村民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前幾個月村民要送錦旗被他攔住了,“很后悔這次沒攔住大家”。
付旭東也說,對駐村工作隊員進行輪換調整,是執行相關規定,沒想到村民們的反應會這么大。
回想駐村的點點滴滴,杜凡和付旭東表示,到了貧困村,看了村里的現狀,就只想當好扶貧路上的鋪路石。
付旭東是全國公安系統有名的模擬畫像專家,曾榮獲全國*人民警察稱號。他說,2017年6月剛到青云村就發現,村民致貧的原因各有不同,生活的境遇令人揪心,但面對貧困的精神和態度卻不一樣。
晚上睡不著時,他在心里給村里的貧困戶們逐一畫起了像:有的貧困戶是被動等待,躺著吃國家救濟。有的卻是積極向上、奮力自救。
“人窮不可怕,心窮才可怕。因病,因殘,因家庭意外,值得同情,但如果因為掛靠上了政策救濟,以為就有了保障,不僅滋生等靠要的壞毛病,還出現攀比之風。貧困村如何真脫貧、脫真貧?”
平時在村里走訪時,大家對現有貧困的漠視,也讓付旭東多次失眠,“對破案,我很自信,但是如何破解村民‘等靠要’的思想,還真不知道該怎么辦。”
正當付旭東困擾時,一個月后,同樣是主動請纓而來的杜凡到了。
付旭東說:“我們兩人同在公安系統多年,性子都直,彼此脾氣也都合得來,決定一起聯手,先把給村民‘扶心’的事情做好。”
“之前讀作家王宏甲的報告文學《塘約道路》,感到自己是個困難越大,精神承受能力越強大的人,現在,離退休還有五年的時光,對工作的激情依舊還在。可是,貧困是個什么樣子?人間的痛苦和溫暖,不是停留在書本上和想象里,親自看一看,聽一聽,滋味大不同,我開始嘗到了。”杜凡在扶貧日記里寫下了這段話。
78歲的村民唐小桃婆婆,是“空巢老人”,經常說“恐怕哪天我死在家里,都沒人知道喲”。
為了讓唐婆婆有安全感,杜凡和付旭東把手機號碼寫下來,分別貼在唐婆婆的床頭、墻上,在與唐婆婆的對口幫扶人聯系后,一起商量了進一步的幫扶措施,又把幫扶人籌集送來的生活用品,送到唐婆婆家中。
“要改變落后面貌,重要的是要帶思想來,帶脫貧的思路來,帶致富的技術來。不然,你們走了,這里又會歸零。”
在入戶走訪的途中,晚上一起散步的路上,杜凡和付旭東說,兩人經常討論這個問題。
“你們來我們村是準備待幾個月就走吧?”“村里就這么點打零工的活,種莊稼賣不了幾個錢,你要我們怎么辦?”“國家現在扶貧政策好,過幾年沒有了我們怎么辦?”
村民們的質疑,曾讓杜凡和付旭東感到焦慮,于是,兩人互相鼓勵,“村民們反應這么激烈,說明他們是怕我們在這兒混日子,更說明他們是對我們抱有希望的。”
青云村有一位老支書叫吳生華,現在經營一家小農資店。起初見到杜凡和付旭東,客氣而謹慎。眼見兩人來后,村里開始起了變化,尤其幾條灣子之間的連通路開工在修后,杜凡和付旭東聯手,把原本想耍滑頭的施工隊“整”得服服帖帖,保障了路的質量,吳生華和扶貧干部的交流次數逐漸增多。
“老支書給我們講了心里話,給我們很大啟發。”杜凡說,老支書告訴他們,脫貧要靠錢,但只帶錢,更容易讓人產生懶惰依賴心理。要改變這里的落后面貌,重要的是要帶思想來,帶脫貧的思路來,帶致富的技術來。“沒有一個好的思路,扶貧干部走了,這里就會歸零,原來是什么樣子,再還原成什么樣子。”
當天,走出老支書家的店門,杜凡和付旭東說,他們當時蹲坐在路邊,聊了大半晚上,“老支書在農村干了幾十年,今天說了肺腑之言。黨的政策是重在*、扶貧扶志,就是要我們根據每個貧困村的實際情況,解決扶貧該扶‘誰’”的問題。帶錢帶物是好事,該扶的扶,但扶貧不是無底洞,在后面的工作中,村里的扶貧資金要堅持有效投入,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為青云村謀長遠。
梳理青云村的扶貧發展,可以分為三步:2015年—2017年主要是落實扶貧政策,解決“兩不愁、三保障”;2018年完成省、市“扶貧工作回頭看”,整治村灣環境;2019年的思路是提檔升級,發展經濟。
現在,村灣靚了、民風好了,不良風氣、舊的觀念正退出青云村的“歷史舞臺”,“開動腦筋、勤勞致富”的好風氣,正在村里蔓延開來。
杜凡說,駐村工作隊進駐前,青云村村集體經濟幾乎為零,沒有收入來源,全靠政府撥款。工作隊來后,集中流轉了一批土地,建起了蔬菜配送基地,引進光伏發電項目,村集體收入達到22萬元。
在扶貧日志中,付旭東寫下了一段話:駐村扶貧工作隊不是“駐村資料隊”,合理安排整理報告、資料、數據等臺賬時間,從室內走到室外,去辦實事、干產業,會讓扶貧工作變得更務實。
青云村找到了適合的產業項目 “能人回鄉”開啟果園項目發展
青云村千畝荒地廢棄,有大批空閑農房閑置,該怎么盤活?
經過近兩年的工作,杜凡說,和村民們已畫好了產業致富的藍圖:通過3年時間努力,把青云村閑置土地利用起來,配合黃陂區區域旅游規劃,將青云村打造成一個休閑觀光村,從根本上解決青云村扶貧造血機制問題。
在邀請武漢市農科院專家,對村里的土壤、地形、氣候做了分析評估后,專家們認為,青云村很適合發展果樹種植,并預測,果園項目搞活了,村民不用出遠門,一年在果園打工收入就有三四萬元。
“今年新年后,我們和村‘兩委’的新班子,一起邀約走訪村里成功人士,號召他們響應武漢‘三鄉工程’建設,請能人回鄉投資,已經有好幾位企業家明確表示要回鄉投資。”杜凡對此感到很開心。
短短4個月時間,在多方努力下,兩個果園項目已基本落實。企業家周云生率先響應號召,在周家灣流轉土地100畝,*期50畝土地平整工作完成,在武漢市農科院直采優質果苗,種上了獼猴桃、葡萄、桃子、梨子等水果。預計到今年10月,另外50畝果園也將建成。
同時,村里還引進了大棚種植火龍果項目,組織村干部,村里的能人和骨干帶頭投資,一個大棚的年收益預計5萬元,現已落實8個大棚。
杜凡說,首批8個火龍果大棚,主要起示范作用。村里與投資方商量,企業家讓出一部分利潤,村集體投資10%,年底獲得紅利分配20%。其中10%進入村集體賬戶,投資方讓出的10%作為扶貧干股,建立扶貧基金,使村里的扶貧工作慢慢形成造血機制,保持后勁。
“后期我們還想嘗試,村里出本金建設大棚,有收益后再轉給貧困戶,貧困戶只用和村集體簽訂本金歸還合同,力爭幫助貧困戶找到更多致富門路。”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