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而發展扶貧產業是實施脫貧攻堅的應有之義。只有通過做大做強做優扶貧產業,才能提升貧困地區造血功能,才能帶動貧困群眾勞動致富。可以說,有扶貧產業的脫貧攻堅,才是有質量、有成效的脫貧攻堅。桂平市作為全國第四、廣西*人口大縣,也是廣西“十三五”時期貧困村數量*、貧困人口規模第二的貧困縣,要在2019年如期高質量實現貧困縣摘帽,發展扶貧產業、促進群眾增收已經成為首要任務和關鍵所在。
依托優勢做強特色農業。農業是廣大農村*主要、*基礎的經濟活動,發展扶貧產業離不開農業產業。桂平市地處潯郁平原菁華地帶,北回歸線橫貫其中,擁有悠久的農業發展歷史和豐富優質的農產品資源,西山茶、富硒稻、腐竹、淮山、荔枝、玉桂、黃沙鱉等名優產品享譽全國,有的產業出口總額在全國60%以上。依托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養業,能夠有效避免大規模單一品種導致的市場競爭力、抗風險能力降低等問題,是桂平扶貧產業發展的不二之選。近年來,桂平市把*具地方特色、*有群眾基礎、*有發展前景的優質稻、荔枝、香料等七項優勢農產品列為全市重點發展“5+2”扶貧特色產業,采取獎補資金集中使用、長短結合、種養結合方式,重點建設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示范基地,確保每一項優勢農產品都有一個以上具有區域影響力的經營主體帶動發展,著力解決“優而不大”“特而不強”的突出問題。比如,發展名優產業西山茶種植加工,在貧困人口*多的鄉鎮規劃建設五村連片的5萬畝西山茶種植(生態旅游)示范區;發展優質水果種植,投資1.5億元實施石龍火龍果產業扶貧基地項目,一期已種植火龍果2500畝,直接帶動貧困戶56戶參與其中。
跨界融合發揮乘數效應。運用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促進農業與二產、三產融合發展,有助于扶貧產業*限度優化產業結構、擴大產業規模、提高產出效益。為了進一步壯大扶貧產業,桂平市積極探索實施“興旅扶貧”“靠網扶貧”“借光扶貧”“依企扶貧”等“四大產業工程”。實施“興旅扶貧”工程,作為廣西特色旅游名縣,桂平的鄉村旅游扶貧產業兼具農業體驗、山水觀光、休閑養生、地域文化等多種元素,發展出自駕、露營、徒步等多種體驗模式,一批集觀光、民宿、采摘、垂釣等吃、住、玩于一體的鄉村旅游扶貧項目已初具規模。實施“靠網扶貧”,依托阿里巴巴農村淘寶、中國郵政“農郵通”等電商平臺,推動農產品線上線下同步銷售,電商服務平臺建設遍及全市26個鄉鎮,電商服務點已覆蓋80%以上的村(社區),其中151個貧困村已實現全覆蓋,2018年通過電商平臺農產品銷售額達6000多萬元。實施“借光扶貧”工程,一方面引進玉柴集團大力實施裝機容量200兆瓦的農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提高農業用地產業效益,另一方面引導貧困群眾投資利用房頂、閑置土地安裝分布式光伏發電設備,拓展增收渠道。實施“依企扶貧”工程,進一步加大扶貧產業招商引資力度,持續實施桂平籍外出經商務工人員回鄉創業“雁歸工程”,引進外地的優質資本、資源、技術、渠道,助力扶貧產業加快發展。
創新模式強化利益聯結。扶貧產業發展成果,歸根結底*終還是要在貧困群眾增收上落實。必須通過制度和模式的創新,進一步在扶貧產業經營主體與貧困群眾之間建立更加穩固、更加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針對各類貧困戶不同的致貧因素打好幫扶“組合拳”,使群眾與企業共享發展成果。一方面,繼續運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傳統模式,通過務工支付報酬、參與產業經營等方式,帶動有勞動力的貧困戶發展。另一方面,針對孤寡老人、孤兒等嚴重缺乏增收能力的貧困家庭,實施土地流轉或扶持資金入股享受分紅、扶貧小額信貸委托經營、代種代養等特殊扶持辦法,進一步擴大扶貧產業覆蓋率。把加強政策扶持作為促進經營主體積極發揮帶動作用的重要手段,把產業項目與村屯連接道路建設列入扶貧道路項目庫給予財政補貼,水肥一體化等涉農產業扶持資金,也重點向帶動能力強的經營主體傾斜。“扶貧車間”是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就業的有效載體,尤為適合勞動時間不規律的貧困戶在勞動密集型企業靈活就業,通過出臺用地、用房、用水、用電方面的優惠政策,服裝針織等行業的扶貧車間已經在桂平各鄉鎮遍地開花。
組織引領實現共贏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基層黨組織在扶貧產業發展中發揮引領作用的重要抓手。以村黨支部為主導,因地制宜制定適合本村本地的產業發展計劃,經過村民自治組織形成集體發展共識,*終通過村民合作社獨立實施,或以入股合伙、委托經營等方式與其他經營主體合作實施,并帶動村民尤其是貧困戶參與其中,形成“黨支部+村民合作社(+經營主體)+貧困群眾”的多方參與、互利共贏模式。建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基金,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對村級集體經濟符合全市產業發展導向、發展勢頭迅猛、發展前景廣闊、經營狀況良好的行政村,以及全市重點推廣實施的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優先給予資金補貼。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