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州乃竹鄉,春筍滿山谷。山夫折盈抱,抱來早市鬻。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食筍》詩中描繪的場景,如今出現在安徽省績溪縣揚溪鎮東村。天剛蒙蒙亮,當地村民們就背著麻袋,成群結隊地扛著鋤頭到竹林間去挖筍。燕筍這道春季的美食,給當地的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我們從早上八點鐘開始挖到現在大概有三個鐘頭了,挖了300來斤春筍,能賣500多塊錢呢。 ”村民胡新遠穿著膠鞋,揮舞著鋤頭在竹林里挖燕筍,他身邊的編織袋里鼓鼓囊囊地裝著剛剛挖出來的筍子。挖出來的筍子被整理好之后,胡新遠將它賣到村里的鮮筍加工廠。
村民張脈儀也背著一麻袋燕筍來到“農家緣”筍加工廠,這是他上午第二次來賣筍子,“這是我剛剛挖的筍子,大概有70多斤,現收購價格一般在一塊四一斤,賣完這些筍子,我準備再繼續挖些。 ”
“農家緣”筍加工廠是一棟上下兩層的房子,這是村民程立根用自己家房子開辦的一家鮮筍加工廠,屋里屋外都堆滿了新鮮燕筍,十多位工人正忙著剝筍。收筍、剝筍、煮筍、烘筍是工人們近期的主要工作。村民鄭有菊的面前放了一個大筐,她熟練地剝掉筍皮,將干凈的筍子扔到筐里。鄭有菊每天在這里剝燕筍,她給筆者算了一筆賬,自己每天能夠剝400斤左右,按照每加工10斤拿兩元錢的工錢,*下來,她能掙到七八十塊錢。
“我們主要做竹筍加工,每年3月底開工,以收本地的竹筍為主,每天的加工量在5噸到10噸之間,有一兩千塊錢的利潤,這掙的是辛苦錢。 ”雖然加工竹筍很辛苦,但是想到頗為可觀的收益,程立根覺得自己累得值得。程立根不僅收購其他村民家的鮮筍,還雇傭村里的中老年人來幫忙,這樣一來,不僅幫助村民解決了銷路問題,還解決了村里部分剩余勞動力就業,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增收。
在揚溪鎮東村,像程立根這樣進行竹筍加工的農戶有十來家,東村藏龍竹業種植專業合作社是其中之一,去年加工鮮筍30噸,吸收兩名貧困戶就業,僅一個月就為貧困戶增收1000多元,還通過“現金入股+分紅”模式和“入股分紅”模式帶動貧困戶增產增收。東村藏龍竹業種植合作社負責人劉秀蘭告訴筆者:“村民們挖來的竹筍會送到我們這里來銷售,我們的收購價格在每斤一塊五左右,現在每天可收五六千斤。”東村村委會將扶貧建設項目資金30萬元,入股藏龍合作社,每年可直接增加村集體收入3萬元,東村村委會將其中9000元用于資產收益獎補貧困戶,直接帶動貧困戶增收。
“東村有十個村民組,竹林面積達到了1.5萬畝,現在通過竹產業,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能夠增加 3500元左右。 ”從績溪縣委組織部下派到東村的*書記張龍斌告訴筆者,挖筍、竹筍深加工和銷售成品竹已經成為了當地村民增產增收的重要途徑。下一步村里還準備建設竹筍深加工扶貧項目,在帶動村民就業的同時,打開村民竹筍的銷路。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