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徽省宣城市涇縣蔡村鎮秉承“真正脫貧、長久脫貧、徹底脫貧”的理念,著力搭建“產業脫貧”平臺,確保“村村有產業,戶戶能脫貧”。該鎮將產業扶貧作為根本之策和主攻方向,立足資源優勢,強化扶持,大力推進以特色種植、鄉村旅游等為代表的優勢產業發展,走出了一條富有蔡村鎮特色的產業脫貧致富路。
“一株神仙草”做成大產業
蔡村鎮河沖村有一塊生態種植基地,自然風光極美,生態條件*,這就是安徽森亞石斛生態園。驅車前往,可以看到整個園區占地面積200多畝,分生態種植區、加工展示中心和養生度假區。種植區內種植著一種神奇的仙草,它原生長于人跡罕至的懸崖峭壁,集天地之靈氣,受云、霧、雨、露滋潤,位居中華九大仙草之列,它就是鐵皮石斛。
生態園的主人,名叫張青松,2011年他將農村閑置土地流轉過來,創立了以石斛為核心、集傳統中藥材種植、加工和銷售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企業。經過多次的實驗種植,仿野生種植終于取得成功,辛苦的耕耘和探索在石斛開花的那一刻,全部都有了回報。現在的森亞石斛種植基地已經初具規模,種植的石斛已經多達百萬株,產品加工展示中心陳列著石斛花、石斛酒等特色產品,養生度假區可以賞花、釣魚、休憩,森亞石斛已經成為河沖村“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
公司成立以來,逐年擴大種植規模,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小石斛,逐漸長成大產業。該企業結合“公司+農戶”的運作模式,積極發揮扶貧示范、幫帶作用,派技術員給貧困戶講授種植技術,并組織貧困戶到基地參觀學習。目前,已吸納當地60多位村民就業,其中包括貧困戶10人,帶動貧困戶每年增收20000元,為蔡村鎮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力。
“一茬再生稻”奏響振興樂
蔡村鎮毛田村楊崗組,有一個生態種植農場叫長武果蔬種植家庭農場,平地而生,風生水起。這是一個外出務工成功人士領頭創辦的家庭農場,每逢豐收時節,蔡村鎮長武果蔬種植家庭農場到處都是碩果累累、稻谷飄香的景象,飽滿的果實掛滿枝頭,在秋陽的映射下閃著金燦燦的光。
近年來,蔡村鎮結合“三鄉工程”的實施,研究制定符合當地實際發展的優惠政策,并且積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不斷補足短板,在鎮域內掀起一股創業熱潮。為響應號召,王長武帶著人生*桶金回鄉創業,利用該村地處平原、土地集中連片、水資源充足的優勢,對當地的土壤進行技術鑒定,決定發展以精品果蔬為基礎的特色農業種植。剛開始,發現普通水稻種植效益低,加之租金較高,沒有多少利潤。為改變這一狀況,王長武開始嘗試種植再生稻。
再生稻即頭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樁重新發苗、長穗,再收一季的水稻。因再生稻栽培不需再重新播種、育秧和插秧,也不需耕犁耙田,其再生能力強、省種、省工、省肥、省藥、節水、成本低、提高產量,兩個月后就能在再次收獲。王長武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引進了這種產品,*茬收割完,過了兩個月后田里又是一片黃燦燦的稻穗。如今,長武農場再生水稻已成為增效增收的新栽培模式。
王長武動員群眾改變傳統經濟作物種養習慣,他還堅持促進家庭農場的發展,吸收大量村民進場務工,農忙時*有30多人進場務工。農場還安排了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常年在場務工,每年收入可增收近萬元。
“一條旅游線”走出致富路
“茶香滿園、山湖竹林、流水潺潺,富有激情的皮劃艇和竹排漂流,玩累了可以在精致的鄉村民宿中小憩,坐聽松濤鳥鳴,仰看云卷云舒,這里簡直就是夢中的世外桃源。”游客黃女士情不自禁的發出游玩感嘆。
近年來,蔡村鎮依托“皖南川藏線”,堅持“生態立鎮、做強生態文章”的工作方針,實施“文化旅游提質”工程,依托該鎮豐富的旅游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帶動經濟社會發展,讓鄉村旅游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動機和助推器。據了解,該鎮全力推進旅游項目建設,源森林一期覓源丁家灣民宿項目投入運營;田園綜合體旅游度假項目正在推進中;積極盤活月亮灣會館,新的度假生態園綜合開發項目正在緊張施工中;肖素紅美術館項目已在設計規劃當中。
除了緊抓旅游項目建設外,該鎮還把鄉村旅游與扶貧深度融合,積極探索“旅游項目+旅游線路+企業+農戶”的扶貧模式,把旅游產業作為發展鄉村經濟、增加村民收入、建設美麗鄉村、助推*扶貧的重要途徑。該鎮突出月亮灣景區沿線自然、淳樸、綠色、靜謐的環境,因地制宜,積極做好景區規劃,完善沿線基礎建設,大力支持開發“生態型農家樂”和“庭院觀光式農家樂”。據悉,蔡村鎮現有建檔立卡貧因人口823戶1704人,其中鄉村旅游扶貧對象103戶142人,在旅游企業務工、參與農家樂經營及銷售土特產品的建檔立卡貧困戶75戶。該鎮還積極與旅游公司洽談,為貧困戶免費提供8處旅游商品銷售攤位。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