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豬遺傳資源是我國五千年農耕文明流傳下來的寶貴財富,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鮮活載體,也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和農業安全的重要戰略資源。保護好利用好地方豬遺傳資源,對于提升我國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畜產品需求意義重大。特別是2018年8月非洲豬瘟傳入我國以來,疫情防控形勢不容樂觀,地方豬遺傳資源安全受到嚴重威脅,進一步做好地方豬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迫在眉睫。
一、地方豬品種安全保護工作初見成效。
我國是世界上豬遺傳資源*為豐富的國家,現有地方豬品種82個,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上。我國的地方豬不僅品種數量眾多,而且遺傳多樣性豐富。一是表現為地方豬機體具有較強的抗逆性,如民豬具有較強的抗寒能力、內江豬對高海拔生態具有較強的適應性、二花臉豬對低營養水平的耐受力較強等,都是優于長白豬的優良特性;二是繁殖力較強,突出表現為母豬性成熟早、排卵數多,公豬睪丸機能發展迅速;三是肉質優良,肉色鮮紅、肌肉大理石紋適中、肌內粗脂肪含量高、沒有“水豬肉”(簡稱PSE肉),豬肉色、香、味俱佳;四是由于地方豬在解剖、生理上與人類相似點較多,如五指山豬、榮昌豬等,將其作為眼睛、心臟等器官移植手術的模型已經成功應用于人醫學試驗。作為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地方豬遺傳資源,也是在保護我們能夠滿足未來不可預見因素的重要基因庫。
改革開放前,我國畜牧業生產的當家豬品種都是地方品種。經過成百上千年的馴化和選育,我國地方豬普遍具有優良的種質特性,但也存在著生長緩慢、屠宰率偏低、背膘較厚等缺點。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隨著豬肉消費需求快速增長,我國開始批量引入國外高產育成瘦肉型豬品種并廣泛養殖,一度對地方豬遺傳資源造成嚴重沖擊。2016年,《全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和利用“十三五”規劃》公布滅絕地方豬品種8個、瀕危或瀕臨滅絕的有31個。
2000年以來,隨著國家和有關地方大力推進地方豬遺傳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部分地方豬群體得到恢復性增長。根據2018年調度情況,上述31個曾經處于瀕危或瀕臨滅絕的地方豬品種中,隆林豬、明光小耳豬、湘西黑豬、閩北花豬、德保豬、莆田豬、玉江豬、安慶六白豬、粵東黑豬和漢江黑豬等10個品種群體數量已恢復至安全水平線以上。大花白豬、深縣豬、雅南豬、成華豬、巴馬香豬、金華豬和榮昌豬的群體數量已分別達到2000頭、3900頭、4600頭、2.13萬頭、3萬頭、3萬頭和5.5萬頭。
二、持續推進地方豬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針對地方豬以及其他畜禽遺傳資源面臨的不利狀況,各級農業部門著力強化法治保障、政策支持和科技支撐,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建立健全法規和政策體系。制修訂《畜牧法》、《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保護區和基因庫管理辦法》、《畜禽新品種配套系審定和畜禽遺傳資源鑒定辦法》等法規及配套規章;修訂《*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保護地方豬品種增加到42個;制定實施《全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和利用規劃》,全面推進地方豬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隨著《畜牧法》的深入貫徹實施,以國家保護為主、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地方豬品種保護的格局逐步形成。
(二)強化活體保護措施。1995年畜禽種質資源保護專項啟動以來,搶救性保護了荷包豬、五指山豬等瀕危豬種,有效保護了二花臉豬、八眉豬等一批地方豬種。通過實施種業提升工程等項目,支持建成*地方豬遺傳資源保種場55個、保護區6個,各地建設省級場區庫80余個。初步建立地方豬品種登記工作機制,提升了地方豬保護信息化水平。凝聚全行業的力量,積極推進地方豬遺傳資源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部分品種群體數量下降的勢頭初步得到扭轉或上升。
(三)積極應對非洲豬瘟疫情。非洲豬瘟疫情發生后,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地方豬遺傳資源保護工作,印發了《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加強地方豬遺傳資源保護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主管部門和保種單位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認識地方豬遺傳資源保護的重要性和非洲豬瘟防控形勢的嚴峻性,加大支持力度,切實落實各項保護措施,確保地方豬遺傳資源安全。各地方迅速行動,周密部署,積極開展地方豬遺傳資源保護行動。例如:浙江省專門安排財政資金支持地方豬搶救性保護,目前基本建成備份保種場3個、完成3個品種的體細胞和2個品種的冷凍精液制作保存;安徽省提前下達省級保護財政專項資金,并采取市場化手段,協調清理保種單位周圍3公里內的小豬場等,部署全面防控。
(四)加快生物技術保種手段應用。作為活體保護的補充方式,豬冷凍精液制作保存技術近年來取得突破,已成為地方豬遺傳資源保護及育種工作的有效手段。國家家畜基因庫已啟動針對瀕危和瀕臨滅絕地方豬遺傳資源冷凍精液的收集保存工作,已收集保存10個地方豬品種21萬余劑冷凍精液。目前,針對地方豬遺傳資源搶救性保護的遺傳材料收集保存工作正在全面開展。
(五)加快開發利用步伐。依法開展地方豬新品種配套系審定,不斷挖掘資源利用潛力。1999年以來,國家審定通過豬新品種配套系29個,其中參加培育工作的地方豬種有23個。以市場消費需求為導向,推進地方豬品種從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近年來,以萊蕪豬、淮豬、廣東小耳花豬、金華豬、沙子嶺豬等純種地方豬種生產的特色品牌豬肉,利用北京黑豬、廣東土豬1號、江蘇蘇太豬、湖南湘村黑豬和吉林吉神黑豬等培育品種或雜優豬生產的優質豬肉已經成功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形成區域性的消費市場。
三、堅決打好地方豬遺傳資源安全保衛戰進入新時代,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我國畜產品生產已由數量導向邁入質量導向的新階段。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要合力攻堅,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良種繁育體系,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為切入點,全力推進地方豬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
(一)加大保護力度。進一步完善畜禽遺傳資源保護法律法規。實施《畜禽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三年行動計劃》,制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中長期規劃》。適時啟動修訂《*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推動各地修訂省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并將保護經費納入省級財政預算。加強地方豬保種場、保護區和基因庫建設,加快建設監測預警體系,提高地方豬資源保護的針對性和前瞻性。
(二)強化資源研究與應用。密切產學研聯系,加快科技創新,深入開展地方豬遺傳資源種質特性研究、評估分析與優良基因挖掘,實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異基因資源創新利用。制定完善地方豬品種養殖技術規范、品種標準及其產品標準,為保護與生產提供技術支撐。創新完善地方豬資源保護理論與手段,不斷提升資源保護科技創新水平。
(三)推動地方豬種質再創新。實施主要地方豬種振興行動,開展中國特色專門化品系和配套系培育,持續提升育種創新能力,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地方豬核心種源。支持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校合作共建育種研發平臺和良繁基地,促進科研育種成果加速研發和推廣應用。
(四)加快地方豬特色產業發展。利用是*有效的保護。通過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培育,推進政產學研用有機融合,推進地方豬產業標準化、規模化發展。培育壯大龍頭企業。以主要地方豬品種為核心,整合資源、人才、技術等要素,打造一批核心種業和產品品牌,逐步建立以扎實的保護工作推進開發利用,以良好的開發利用成效反哺保護工作的良性循環機制。
(五)切實加強非洲豬瘟防控工作。當前,全國31個省(區、市)發現非洲豬瘟疫情,防控形勢復雜嚴峻,疫情傳入、發生和傳播風險絲毫不容忽視。上下同心,其力斷金。在這生死攸關的關鍵時期,呼吁全社會都來關心、支持地方豬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進一步強化安全意識、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全力以赴、毫不松懈地做好疫情防控每一個環節的工作。相信大家只要團結一致,眾志成城,就一定能取得這場關乎我們自身的豬遺傳資源保衛戰的勝利!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