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臨沭縣立足區域優勢和產業特色,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立足穩生產、優結構、保安全、促增收,扎實推進農業“新六產”,從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壯大規模化經營、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加大區域品牌建設、培育新型業態與職業農民等方面入手,打出了一套全縣優質基地建設和品牌創建工作的“組合拳”。
優化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進一步構建全縣現代農業產業、生產和經營體系,推動農業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值,臨沭縣突出工作重點,優化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培育史丹利現代農業示范園、金正大中以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立足科技進步和模式創新發展智慧農業、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加快推進現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聯盟建設,培育壯大金豐公社等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經營服務主體,提升外聯市場、上聚資源的能力,進一步完善流轉、托管、訂單帶動、利潤返還、股份合作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推動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
打造臨沭產業品牌。突出特色優勢,重點發展了蔬菜、果品、茶葉、小雜糧、畜牧等優勢特色產品,構建“一廊引領、四區支撐、三園突破”的區域布局,突出名優特新,深化品牌創建培育工程。以藍莓、地瓜等優勢特色農產品為重點,引導合作社、農業產業化企業、新型職業農民等經營主體,加強產業技術創新,提高生產經營標準,積極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和知名商標、品牌申報,打造優勢特色產業區域公用品牌,把品牌創建貫穿生產經營全過程;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對優勢特色農產品進行宣傳報道,鼓勵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積極參加、舉辦農博會、展銷會、推介會和節慶活動,不斷提升臨沭縣優質農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科技興農成效顯著。依托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項目、扶貧科技培訓等項目實施,建立健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積極開展農民培訓工作。去年新建3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田間學校,認定新型職業農民412人,跟蹤服務546人次,開展各類培訓班200余場次,發放明白紙3萬余份、技術手冊1萬余冊,培訓農民3萬余人次。
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支持金豐公社等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成立了臨沭縣支持金豐公社發展領導小組,從政策落實、項目建設、資金安排、人才培訓、技術服務指導等方面,全力支持金豐公社服務農業發展。目前,臨沭金豐公社全程托管服務160余個村,吸納會員6000余人,全程托管各類農作物3.6萬余畝,農戶的綜合收益增加了15%至20%左右。金豐公社發展模式得到了省、市領導高度關注和群眾的認可。
截至目前,全縣新建提升各類園區10個,累計達130余個,重點打造提升了臨沭街道鮮切花基地等基地園區;共申報5家市級標準園、2家省級優質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累計創建市級優質農產品標準化基地20個、省級優質農產品標準化基地6個;新認證“三品一標”2個,累計達75個;“臨沭柳編”區域品牌價值達18.57億元,品牌發展力全國排名第1位,“春山”“玉劍”2個茶葉品牌評估價值進入全國前100強。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