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寸草不生的戈壁灘,如今變成了生機勃勃的良田。不僅如此,日光溫室里還布滿了高、精、尖設備;剛才還在地里忙活的農婦,下一秒竟成了歌喉不俗的“明星”;清除垃圾,換來產業,酒泉將“環境整治”這盤棋下活了……
在酒泉市廣袤的農村,這樣的“新鮮事”還有很多。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依靠創新、融合、實干三件“法寶”,酒泉農村呈現出“經濟發展、產業興旺、鄉村秀美、社會和諧”的喜人局面。2018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04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8300元。
農業+創新,產業發展煥新貌
春耕時節,酒泉市肅州區總寨戈壁農業產業園中,農業生產如火如荼。不過,田間地頭卻未發現農民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水肥灌溉體系、溫濕度監測系統。
“這里以前都是戈壁灘,是個‘風吹石頭跑,地上不長草’的地方。2009年至今,我們在戈壁灘上建溫室,用無土栽培增效益,在這片不毛之地上建成了占地4860畝的戈壁農業產業園區,建成1304座高標準日光溫室。今后這片園區還將擴大到2萬畝。”酒泉市肅州區總寨鎮鎮長楊國曉說。
酒泉市位于河西走廊*西端,是典型的戈壁綠洲地區,境內耕地和綠地資源稀少,戈壁荒灘等未利用土地達1134.2萬公頃,占全市土地面積的67.4%。
近年來,酒泉市按照“產業興旺”要求,強力推進戈壁生態農業建設,開拓了一條戈壁灘上發展現代農業、未利用土地上實施農業綜合開發、人工設施內打造中高端農產品、跳出傳統耕地實現農民增收的新路子,取得了農業產業提升、農村生態改善、農民增收致富“三效”并舉的成果。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建成戈壁生態農業6.7萬畝、戈壁生態農業產業園90個,已成為全國*的戈壁生態農業示范基地。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兩大茬”或“一大茬、兩小茬”周年化生產模式,以種植茄果類蔬菜為例,單座溫室年均產量2.5萬公斤,收入8萬元,成為廣大農民增收的新渠道。
依托戈壁農業這個“增長點”,酒泉農業走上了“創新驅動”的坦途。截至目前,全市自主研發基質配方9個,認證無公害農產品30個、綠色食品7個、有機食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各1個,建成*蔬菜標準園區1個,省級蔬菜標準園區7個。戈壁農業產業園區生產的果蔬,口感鮮、品質優、耐存儲,達到了綠色生態標準,打入了上海江橋、廣州江南市場,深受消費者信賴。酒泉市還通過申請注冊“戈壁雪潤”區域公用品牌商標,實施商標品牌強農戰略,打通向經濟發達城市、農產品消費密集區域乃至中亞、西亞、歐洲等地外銷通道,充分提高戈壁生態農業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市場占有率。截至目前,已有24家經營主體,64個合作基地,150多個母子品牌商標,產品涵蓋了蔬菜、瓜果、中藥材、牛羊肉等8大類。
圍繞戈壁農業這個“爆發點”,酒泉市各縣(市、區)依托縣域農業特色,以創建特色小鎮、鄉村旅游、田園綜合體為載體,大力推進戈壁生態農業與旅游休閑、農耕體驗、健康養生等產業深度融合。通過組織開展杏花節、桃花節、蜜瓜節、采摘節等農業節會,有力地帶動了當地農業產業及服務業消費,不僅提高了農民收入,延伸了產業鏈條,還為酒泉2000多富余勞動力提供了就業崗位。2018年,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來自戈壁農業的達到3500元,占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
生態+脫貧,鄉村環境展新顏
“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家里現代化,屋外臟亂差。”曾經,這是酒泉部分農村生活環境的真實寫照。面對“垃圾圍村”困局,2017年以來,酒泉市累計投入19億元,開展了農村道路建設、群眾住房改善、重點區域垃圾清理等工程,鄉村環境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美麗鄉村建設,只有以產業為基,才有持久生命力。為此,酒泉市積極促進環境整治與文化旅游產業、戈壁生態農業產業、*扶貧產業相融合,在融合中不斷激發著鄉村發展潛力。
為促進環境整治與文化旅游產業相融合,酒泉市組織邀請國內知名設計院所對全市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和新型業態村進行規劃設計和評審,根據不同地域特色,規劃建設了20個特色小鎮、20個田園綜合體、54個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打造了敦煌市陽關鎮、月牙泉鎮和玉門市赤金鎮鐵人村等一批主題鮮明、氛圍濃厚的民俗村落、精品村組、特色街區,提升了一批“農家客棧”“鄉村旅館”“農家樂”,激活了鄉村旅游,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培育富民產業。
在促進環境整治與戈壁生態農業產業的融合中,酒泉市緊盯節水、高效、生態、品牌發展方向,建成戈壁生態農業產業園39個,與北京和上海合作供應蔬菜,推進戈壁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打造“戈壁雪潤”品牌,走出了一條戈壁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子。
“這東西支起來就是掙錢的‘機器’,別看不哼不哈,實惠著呢。”瓜州縣廣至藏族鄉新堡村11組9號村民包建紅指著自家屋頂上一排锃亮的多晶硅太陽能板自豪地說,這些發電板每天發電量在15千瓦時左右。而在一年多以前,包建紅家的屋頂上卻是一番雜亂不堪的景象,堆滿了秸稈、木頭等雜物。
在促進環境整治與*扶貧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酒泉市落實幫扶資金4.2億元,實施鄉村道路建設、改良土地、渠道襯砌、危房改造、生態建設等互助資金項目342個,貧困鄉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同時,充分利用清理后的房頂院落和閑灘空地,推動光伏發電、設施農業、農業扶貧融合發展,打造了瓜州縣、玉門市、金塔縣等一批移民鄉村分布式光伏發電示范點,貧困村集體經濟光伏發電站項目基本實現全覆蓋,每村每年可實現收入5萬元以上,戶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有效提升了貧困鄉村整體發展水平。
發展+文化,精神家園增活力
剛才還是在田間地頭忙活的農夫、農婦,回到家裝扮一新后,登臺就能組織起一場精彩的演出。在肅州區銀達鎮,富裕起來的農民在文藝能人帶動下,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從未間斷。逢節有演出、月月有活動,“下地是農民、上臺是演員”,成了銀達農民的真實寫照……
“我家有10畝地,平時種些蔬菜。愛人在外包地種洋蔥,一年下來,能有個二三十萬元的收入。”銀達鎮銀達村村民黨翠芳說,“這些年,大家手里有些錢了,搞文藝的熱情也越來越足了。文藝演出不光給我們帶來了快樂,還改變了大家的精神面貌?,F在,喝酒、打架、賭博的人少了,所有人都鉚足了勁干事業。”
改革開放進入新時代,圍繞“經濟發展、產業興旺、鄉村秀美、社會和諧”的總體發展思路,實現鄉村振興,已成為農民新的追求。
為此,酒泉市注重通過黨建引領,深入挖掘地方特有文化基因,不斷加快完善農村現代文藝文化服務體系,全市68個鄉鎮全部達到等級以上標準,437個行政村基層綜合性文化中心(鄉村舞臺)實現全覆蓋。大力開展貼近群眾生產生活實際的文化體育活動,扶持民辦文藝團體,發展農民業余文藝演出隊、自樂班,組織編排弘揚主旋律、歌頌新時代的文藝節目,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開展政策理論、實用技術、法律知識的教育普及,讓積極健康的文化思想在群眾中扎根開花,提升推動發展、脫貧致富的能力,在推動鄉風文明、鄉村振興、助力小康建設上發揮了強有力的作用。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如今在酒泉,鄉村振興的美好愿景正在這片廣袤的大地上生根發芽,一幅美麗新畫卷正徐徐鋪展開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