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廣西桂林荔浦農業的快速發展,工業產業提升,群眾基礎文化水平也得到迅速提升。在荔浦,逢年過節,鄉村舞臺上都會演出精彩的鄉土文化節目,不僅為村民提供了展示的舞臺,也吸引了游客前來感受精彩的鄉土文化,為人們打開了認識荔浦鄉村文化的一扇窗口,看到荔浦近年來鄉村振興發展的成就。
夯實文化基礎打造鄉村四季舞臺
“有一個地方叫荔浦,愛唱文場,民風淳樸,銀龍古寨荔江灣,衣架食品工廠遍布……”“三月三”期間,荔浦市大塘鎮富德村楓林灣屯,原汁原味、自編自導的《有一個地方》歌舞節目贏得了臺下陣陣掌聲。據統計,“三月三”期間,楓林灣屯的系列文化活動吸引了上千游客前來感受壯鄉文化,赴一場“歌圩”之約。
看到游人一撥接一撥的擁來,村干部韋紹久很開心。說起小村莊辦“三月三”演出的初衷,韋紹久坦言一開始的心情是忐忑的。
“2018年,我們隔壁的五登村辦了一場‘三月三’,政府補了2000元錢,還送了一套音響,全村人上了市電視臺。其實我們楓林灣屯也有舞臺,所以今年我們也想演一場,也露露臉。”韋紹久表示,為了籌備好這場演出,韋紹久專門跑到荔浦群眾藝術館,和專業老師說了村民們的想法。
“剛開始覺得我們一個小村子辦‘三月三’演出可能有點‘異想天開’,但是仔細想想,我們有場地、有想法、有隊伍,我覺得應該能行。”韋紹久和村民們的想法得到了群藝館專業老師極大的鼓勵和充分的認可。第二天,專業老師就走進村里指導,從化妝著色、舞步站姿、出場搭配各方面對村民手把手指導,給了村民們無比的信心,村民們從畏懼演出變成向往舞臺。
像楓林灣屯這樣,村民走上鄉村舞臺演鄉土文化的村子,在荔浦正逐年增多。
荔浦市文新廣體局文化股負責人介紹,為了讓農村文化設施跟上群眾需求,荔浦先后投入了4000多萬元,改造、新建鄉鎮村級文化中心112處,13個鄉鎮村屯有了文化戲臺、娛樂中心、文藝隊,夯實了鄉村的文化基礎,為村民們打造起了一年四季都可以登上的舞臺。
“新坪鎮、東昌鎮彩調演出深受群眾歡迎,就建成了集戲臺、文藝隊伍、娛樂、彩調小戲于一體的文化服務中心;蒲蘆瑤族鄉、龍懷鄉、大塘鎮是少數民族同胞聚居地,則結合少數民族特色,增添民族元素,打造瑤寨文化舞臺、壯鄉‘三月三歌節’戲臺和楓林灣壯鄉文化廣場。”荔浦市委宣傳部負責人對建設鄉村文化舞臺的情況娓娓道來,也展示出了荔浦農村基層文化設施建設的普及和受歡迎程度。
遠離牌桌酒桌在鄉村播下文藝種子
政府的投入,村民的集資、投工投勞,讓荔浦文化基礎設施得到夯實。但是如何將習慣于天黑圍牌桌、雨天圍酒桌的村民拉上舞臺?這成為荔浦群眾文化工作的又一重點。
“要想鄉村文藝活躍,就得將舞臺交給村民。”荔浦市委、市政府認為,鄉村文藝活動的持續開展,關鍵在村民。為此,荔浦結合“中國曲藝之鄉”“廣西文場之鄉”資源,通過送戲、送電影、送文化下鄉,將戲臺搬到村民家門口,將文化大餐送至村民身邊。
“通過舉辦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專業文藝隊伍表演將喜聞樂見的鄉村題材節目往舞臺上一擺,舞臺下歡笑聲有了,圍在牌桌、酒桌邊的時間短了。”荔浦市群藝館館長周仕光說。不僅如此,政府還邀請專業老師、專業文藝隊伍開設小戲、舞蹈、彩調、聲樂培訓班,從打擊樂器、基礎舞步、站姿走法等開始對村民進行培訓指導。
為了讓村民成為鄉村文藝活動的真正主角,荔浦市群藝館加大了輔導培訓、精品創作力度,將鄉村素材融入創作作品,讓村民演自己熟悉的題材,講身邊的故事。《錦繡荔浦》、《有一個地方》、《懶漢種植砂糖桔致富》、《壯家五更郎》等一系列融入荔浦鄉村元素、講述荔浦故事的*節目應運而生,并在鄉村輪番上演,贏得荔浦村民歡呼聲不斷。
如今,鄉村文藝愛好者文藝素質提升,文藝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新坪鎮、荔城鎮村民表演廣西文場《文·蘭·匯》、《堵寨門》登上了自治區文藝舞臺,獲得了廣西曲藝展演獎,大塘鎮龍獅表演隊、新坪鎮青龍村彩調也走出了村寨到外地登臺表演。
“以前上舞臺,腳都發抖,現在往舞臺中心一站,手腳都放得開,講話也不含糊。”新坪鎮興坪社區的葉萬宣表示,現在自己已經成為了村里的“*”演員,表演的彩調深受村民歡迎。
為了讓鄉村戲臺更精彩,荔浦還在組織好每年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送戲進村、新春元宵晚會活動基礎上,連續舉辦了22屆“荔江之夏”文藝匯演。據統計,目前荔浦已組建起了300多支鄉村文藝隊。
“現在,我們正在實施一本好書、一部微電影、一場好戲、一首好歌、一本畫冊、一個宣傳片的‘六個一’工程,組織市群藝館培訓指導,將移風易俗文化節目搬上舞臺,進一步豐富鄉村文化生活。”荔浦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基層群眾文化發展上,荔浦蹄疾步穩,在文化發展道路上講述著地道的荔浦文化故事。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