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節,更多人才剛剛賞過杏花,固原市彭陽縣志信種植專業合作社的鮮杏卻已上市半月有余。改良紅梅杏品種,打好“時間差”贏得市場先機,這是如何實現的?
5月7日,記者打了幾通電話才聯系上合作社負責人胡志信——這兩天他正忙著跑銷路,手機成了熱線。胡志信說,現在網上的客戶不少,深圳的、大連的都有。
“彭陽晝夜溫差大,土壤條件也適合。”胡志信說,種出來的杏子口感香甜,果肉豐滿。名氣*的紅梅杏,已成為彭陽的品牌產品。而他的“網紅”鮮杏,也是在紅梅杏的基礎上改良,經時間沉淀后的果實。
2007年,胡志信回老家彭陽創業,鉆研設施大棚果樹栽培技術;2013年,成立彭陽縣志信種植專業合作社。“我這些大棚杏樹,去年冬天‘三九’,花開正好。”胡志信喜歡琢磨,怎么才能提高收益?首先,提高產量——技術傍身的他改良了紅梅杏,杏子個頭更大,產量也提高了;再次,發展反季節種植,提升身價,讓市場“嘗鮮”。
先建大棚,再為其保溫。秋后氣溫急轉涼,人工休眠,季節光照,電器增溫……這些辦法,胡志信都挨個嘗試。有了溫暖的“家”,早發芽、早開花、早掛果、早上市——這樣栽種的杏子,*早一棚成熟期提前了足足60天。
目前,合作社里有12棟大棚杏子,6棟杏子已掛果,今年4月中下旬就已上市,每斤售價80元。通過游客采摘和網上銷售,已出售鮮杏800多公斤,實現銷售收入13萬元。胡志信算了一筆賬,今年每棟大棚預產鮮杏350公斤,預計實現銷售收入33萬余元。
嘗鮮杏子,嘗日子的甜頭。這些年間,隨著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胡志信優先考慮安置建檔立卡戶進園工作,帶動周邊農戶發展設施農業,帶領大家一起致富。
固原市彭陽縣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彭陽縣結合生態建設、草畜產業、鄉村旅游等,融合發展“四個一”林草產業試驗示范工程,將圍繞市場需求,堅持市場導向,大力發展有品質、有特色、有優勢的富農產業,探尋山綠與民富的共贏路徑。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